現代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雙親學會“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今後,教育的才能應當構成每個部分的訓練內容。
目前,在發達國家以家長(包括未來的家長)為對象開設雙親教育課程,地區成人教育活動中心也開設雙親教育課程,在學校增設的“社區服務”課程中,也包括雙親教育方麵的內容。法國以“全國家庭教育學中心”為核心,開設雙親學校;在德國柏林有為雙親郵寄《家庭通訊》的團體;等等。1965年,在布魯塞爾召開了國際雙親教育組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正式成立雙親教育國際聯盟。這類教育活動的開展,將促使家庭教育從經驗型向理智型轉化的趨勢。
②傳統的家庭教育講求家風、家規,各有一套,彼此之間的交流,帶有偶然性質。在現代,由雙親組成的社會教育團體的麵世,表明家庭教育日益趨同,從而使家庭教育增強共同性與開放性。
③迄今為止的社會中,似乎隻要是雙親,就有資格成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在現代社會,由於未成年人社會化不再單純屬於家庭私事,它同整個社會的利益的聯係越來越密切,故已經出現關於雙親的家庭教育主體資格考試問題的議論。雙親教育國際聯盟名譽會長、法國雙親學校會長安德森·伊沙貝爾在論及雙親受教育的理由時提到:教育者是優秀的,這類優秀的人對不太優秀的人施行的活動稱為教育。這種說法是關於教育的非民主的觀念。在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無論是誰,無論何地,都必須進行教育和受教育這種相互教育,或者是“生活教育”,所以就有了家長也必須接受教育的主張。今天以前的社會,進步是十分緩慢的,在那種社會,有傳統和本能支配的生兒育女活動就已足夠了,由於家長具有無限的權威,即使多少出現一些過失也會被寬恕。在進步緩慢的社會中,這種過失尚未招致重大結果之前就有可能改正,而目前卻是一個飛速進步的時代,微小的過失也會招致重大後果。另外,家長失去了權威,孩子們的權利大大加強,出現了家長自我失落的現象。為了補救這種事態,家長本身就需要受教育。
第三節學校的職能
談到學校的職能問題,總不免會想到“教育”,即教育人本身,也就是發展人的個性,造就一定的人格;其實,古代教育實體雖標榜使人成為“人”,實際上是使教育實體成為教化的工具。就是說,所注重的不是教育實體固有的教育職能,而是其作為社會工具的職能。相對來說,近代學校職能演變的趨勢,則是學校的工具職能相對下降,教育職能相對上升。
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學校職能演變的趨勢逆轉。這是由於到了現代,隨著生產以及各種事業的社會化,各方麵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民主化進程的擴展,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加深,日益需要通過學校促進個體社會化,即通過學校造就承擔各種社會角色的個人。雖不能否定這也是一種教育,但它是有別於旨在促進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正是個人社會化的需求,促進了現代教育的普及,而教育越普及,教育事業的規模越大,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調節工具的職能也就越來越被強化。以至現代學校的職能同近代學校相比,學校的固有職能在絕對意義上雖不斷提高,但在相對意義上反而趨向下降。
那麼,學校到底有哪些職能現象呢?
現代學校職能現象的分解,可以從三個層麵研究:學校可能具有哪些職能?學校客觀上存在哪些職能?學校應當具有哪些職能?不應當具有哪些職能?這是分別從邏輯層麵,事實層麵,價值層麵所作的分析。三種層麵分析的基礎,是客觀存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