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 / 2)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基本原理之一。馬克思主義者原則上並不反對婦女兒童從事生產勞動,認為兒童和少年參加物質生產勞動是一種健康的、合乎規律的趨勢。在馬克思恩格斯寫的《共產黨宣言》中、在列寧起草的《俄共(布)黨綱草案》中,都把教育與物質生產相結合當作共產黨的綱領的內容確定下來。關於這一原理,馬克思、恩格斯有三個著名的論點:①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改造現代社會即改造資本主義社會,在當時條件下,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工人階級及其後代爭取限製工作日與爭取教育權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教育同物質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的立足點之一,就是為勞動著的童工爭取教育權,以抵製資本的剝削,是改造資本主義製度的手段。馬克思主張少年兒童參加社會生產,但不主張童工製度,童工製度是資本主義製度的產物。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童工製度必須取消,而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的原則,仍要堅持。

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馬克思撇開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論述了機器生產在合理社會大規模運用的客觀規律,要求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馬克思說:“從工廠製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個方法,它是由現代生產的特性決定的,二者結合的交點是現代科學技術。科學是溝通教育和生產之間的橋梁。

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認為,正是大工業生產從技術上消滅了那種使人終生固定從事局部操作的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工廠分工的特點是勞動已完全喪失了獨立的性質。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麵流動性。因此,要適應於不斷變動的勞動需要有可以隨意支配的人員,來代替那些適應於資本的不斷變動的剝削的需要而處於後備狀態的、隨時可以利用的、大量的貧窮工人人口。要用那種以不同社會職能作為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麵發展的個人,來代替隻承認一種局部社會職能的局部個人。馬克思把人的全麵發展問題,看作是現代生產不可違背的規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則是造就這種人的唯一方法。

總之,馬克思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是他運用唯物史觀,從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和造就全麵發展一代新人的理想出發的,核心內容是給工人及工人階級後代以文化科學知識教育。所以,這一學說在本質上不同於曆史上一切實施勞動教育的主張,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特有的概念。

第二節綜合技術教育原理

綜合技術教育問題是現代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與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密切相關的一個獨立的內容。

(一)綜合技術教育的概念和內容

綜合技術教育是與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相對立的概念,馬克思稱綜合技術教育是“要兒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運用生產的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列寧稱綜合技術教育是要兒童和少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熟悉一切主要生產部門”。這樣看來,馬克思是將綜合技術教育歸屬於教育的內容,而不歸屬於勞動的範圍。他說,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第三,技術教育。他還說:“對少年兒童和少年工人應當按照不同年齡循序漸進地授以智育、體育、技術教育的課程。”他還說:“把有酬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可見,在馬克思看來,綜合技術教育是教育範疇的問題。列寧將綜合技術教育劃歸於普通學校教育範圍之內,它不是單一的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又不是簡單地等同於傳統的普通教育。他說,對未滿16歲的男女兒童一律實行免費的義務的普通教育和綜合技術教育。對17歲以上的人廣泛地開展跟普通綜合技術知識聯係的職業教育。列寧的觀點很清楚,即綜合技術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具體說:①普通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它的任務是使每一個國民在德、智、體、美諸方麵得到發展,就智育說,是使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基本現象,認識它們產生和發展運動的規律。而綜合技術教育則要求給每個勞動者以必須掌握的關於現代化生產的需要的工藝學方麵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普通教育是綜合技術教育的基礎,綜合技術教育又能全麵提高普通教育中智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