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教育與社會的關係(2)(1 / 2)

第三,政治和教育的關係中,包括了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這個重要問題。四十多年的實踐證明,要使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要正確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使教育有效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要不斷鞏固和發展學校裏的馬克思主義陣地,抵製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和自由化思潮的侵蝕,就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任何削弱黨的領導的想法和行動都是錯誤的。

第三節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一定的教育思想同一定的政治思想、法權思想、道德、文藝、科學、宗教等社會思想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意識的內容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曆史條件決定。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的關係,是本質層次上的關係。

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估計不到這些相互作用與影響,企圖單純地用經濟條件來說明社會意識的發展,就不能正確地了解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的特點。例如,不了解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哲學、政治思想的影響,就不能完全了解中國封建時代教育的特點。反之,如果沒有封建時代獨尊儒術的教育,儒家思想是不能延續兩千年的。同樣,不了解中世紀宗教對教育的影響及控製,就不能了解歐洲教育的特點。反之,如果沒有教會的教育,宗教勢力也不會如此之大。但各種社會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同政治法律的相互作用,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與其他形式的社會意識的關係,可以說是非本質性的。也就是說,各種社會意識形態都由經濟基礎決定;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各具相對獨立性,又相互之間存在影響。

在社會意識各種形式相互影響的關係中,教育與文化的關係,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文化,從廣義上講,它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文化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組織機構。從文化係統來看,教育隻不過是文化的一個因素,也可以說,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價值而設計、創建的一種文化形式,一種文化行為。講教育和文化的關係,應遵循“隻有把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為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曆史過程”的原理,在講了社會生產與教育、經濟基礎與教育的關係之後,再講科學、文學、藝術、道德、民族傳統、風俗、社會心理等諸多社會意識形式與教育的關係問題。

從文化對教育的意義來講,首先,文化本身就其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一個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從感性到理性,從生存到發展,從審美到情緒等,無一不被一種特定的文化所浸透和熏陶。不要以為教育就是按照一定計劃,將一定的內容傳授或傳輸給新生一代的過程,其實人格的形成是與一種特定的文化類型直接相關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能全麵地理解馬克思對“人的本質”所作的闡述:“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比如,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人的起居、飲食、言談、情趣、愛好、喜怒等行為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等,為什麼竟如此不同呢?它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可以說是由不同的文化所支配的。

其次,作為精神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最直接的方麵,就是學校課程內容,它不是別的,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學科是文化,人文學科是文化,就是倫理道德等內容的教學,也是社會價值對青年發展的一種界定、一種追求,其實這也是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文化的核心。這裏需要說明,經濟、政治對教育的製約與影響,往往要通過精神文化這一中介來實現。而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可以說是直接的,並構成教育內容。我們可以將某一種新思想、新認識、新的科技成果等,直接移植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取舍並不完全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國家財富的多少所製約,而與文化發展有直接關係。

再次,學校教育既是一種文化形式,那麼,我們常說的校園文化就是一種潛在的、穩定的、持續的教育因素。比如,學校秩序、環境衛生狀況、師生關係、師生員工的儀表、服飾等,都對學生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除此,人們的教育觀念又與整個社會觀念相關,而觀念其實也是文化。總之,文化對教育的支配、影響是直接的、整體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視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