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教育與社會的關係(2)(2 / 2)

相反,教育對文化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能動的功能。它可以傳遞、傳播文化,可以淨化、升華文化,可以更新、發展文化。可以說教育對發展精神文化的作用也是直接的,是等量的。我們常以教育的發展狀況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水平。為此,要重視教育事業的建設,以推動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四節教育與社會生活方式的關係

當代,在一些發達國家中,教育科學工作者十分關心的一個課題,就是現代生活方式與教育的相互關係。這個課題已為我國社會科學界特別是經濟學界所重視。生活方式含義很廣,它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麵。在物質生活方麵,從物質角度可分為生產性的和消費性的,從時間上可分為勞動時間和閑暇時間。在精神生活方麵,可分為政治的、科學的、藝術的和各個人各種各樣的倫理關係中的精神生活,生活方式的內容很多,決定一個國家中人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也很多,有自然環境的因素,有曆史文化的因素,有已定型了的傳統生活方式的因素,有經濟製度的、政治製度的因素。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對生話方式具有“定向”和“革新”作用。特別是社會生產,它是一切社會生活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經濟基礎是社會關係中最初的最基本的關係——生產關係的總和。現在我們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活方式的變革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中探索教育問題,應該說這是研究教育的一個新角度。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起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將是整體的、多方麵的。最重要的變化有三:一是勞動方式的變革;一是消費方式的變革;一是閑暇生活方式的變革。這裏就社會主義建設的結果、社會產品的增多、社會財富的增長、新的消費方式的出現與人的發展、教育的關係,及閑暇生活時間的延長和有意義的利用與人的發展、教育的關係,這兩個問題加以論述。

物質消費,包括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不同的國度裏,在文化類型不同的社會中,是不相同的。常言說,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的過法。過法其實就是生活方式。現代化建設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直接結果,是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盡管我國現在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現就全國人民的生活來說,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少數人開始過上較富裕的生活了。我們常說,貧窮當然是不幸的,然而富裕也並不等於幸福。貧窮勢必愚昧,然而富足也並未文明。消費要有消費的能力,享受更要有享受的能力。馬克思曾說過:“要多方麵的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為此,我們還應再加上一句,即他就是曾充分享受過現代教育的人。當然,這裏有一個問題,怎樣的生活才算享受呢?應該說受過不同程度教育的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一樣的,為了使人們過上一種健康、舒適、愉快,又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消費生活,教育問題就不能不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一個人有無教養,在生活方式中反映得更充分。

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社會剩餘產品的增多,必然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餘暇時間,即享有充足的自由時間,這裏說的閑暇時間,是指勞動時間以外的時間,更多地是指用在享受和發展自己的才能上麵的時間。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的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隻有有了自由時間,從社會整體來說,才可能有更多的人去從事學習、從事以人類的智力、能力發展為目的的活動,個體也才可以在藝術、科學、體育等方麵得到發展。閑暇當然與休息、遊玩有關,玩也要有玩的能力。如在閑暇時間內,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參加旅遊、遊泳、打球、釣魚、滑冰、滑雪等文體活動,這些都需要有相應的能力,而能力是要通過教育培養的。閑暇還與人們從事學習,從事科學技術、藝術活動有關係,這都需要有相當的文化修養,這又與教育有關,一個民族處處顯得有文化,有教養,這在閑暇時間裏表現得最為明顯。隻有有教養的人,才能充分享受閑暇。反之,沒有文化與教養,就容易浪費生命或發生有害於自身或他人的舉動。現在一些社會部門過多的安排餘暇,造成餘暇活動中主體能動性的喪失,人的創造才能的喪失,這種度餘暇的方式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