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教育的本質(1)(2 / 3)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存在於任何社會的客觀基礎就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再生產與人類自身再生產的需要,研究教育的社會職能,是從教育的另一個方麵去認識教育的本質。

首先,教育是一種造就合格勞動力和一定社會合格成員的工具,是老一代與新一代之間連續和聯係的手段,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手段。

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依賴於人類的再生產,依賴於物質資料的再生產。物質生產首先是物質財富的生產,其次是生產關係的生產,再次也是一定勞動力的生產。沒有一定合格的勞動力,生產也就不能進行。而要生產出一名合格的勞動力,生產出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社會成員,不僅要給他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以促使他的身體發育成長,還必須將生產經驗、社會生活經驗傳遞給他,以促使他的智力的發展。這就是教育及教育表現出的職能。

其次,教育是個體自身發展的條件。

按恩格斯的見解,個體的發展是生物進化的曆史和人類認識發展的曆史的縮影。他說:“正如母腹中的人的胚胎發展史,僅僅是我們動物祖先從蟲豸開始的幾百萬年的肉體發展中一個縮影一樣,孩童的精神發展是我們的動物祖先、至少是比較近的動物祖先的智力發展的一個縮影,隻是這個縮影更加簡略一些罷了。”前一個縮影是指:生物的進化,從原生物演變到人類,經曆了若幹億年,而胎兒在母體中從單細胞的受精卵發展到降生的人,隻有10個月的曆程,而母胎中人的發展過程是高度概括地重演了生物進化的曆史。人在母體中的發展是生物進化曆史的縮影,是客觀形成的,這個過程可以從生物進化過程和遺傳學的原理得到說明。人的智力發展史是人類認識曆史的縮影,也是客觀形成的。

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兩種物質財富,一是以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人的智力的物化,二是以語言文字形態記載下來的精神文化。這兩種社會財富得以保存,世代相傳並繼續發展,不是依靠人的生物遺傳來實現的,而是靠將這些人類認識成果傳給新輩人來實現的,教育就是社會的“遺傳”手段,這就是教育的社會功能。

第三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實踐的基本問題,是教育價值觀的集中反映。

所謂教育目的,簡單地說,是人們在觀念上、思想上對教育活動結果的設計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去達到的某種結果。人的活動都是有目的的,這就使人的活動與動物本能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確切地說,教育目的是對教育活動結果的一種設計,即在教育活動開始前,教育目的就已經形成,並由這種預先形成的結果,決定教育實踐的方式和手段。教育目的實際是人們對教育對象的要求在意識中的反映,是在思想中對教育對象所作的一種模擬。教育目的所應研究的,是目的的確定以及實現目的的序列化的程序布局。人的需要與人所追求的目的是觀念中的頭腦中的東西,然而,它不是客觀世界之外的東西,實際上人的目的是為客觀世界所引起並以它為前提的。教育目的與教育價值觀有密切的聯係,教育價值是人們對教育功效的一種追求和評價,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往往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就不同。教育價值觀受人的哲學觀、社會觀、倫理觀的影響,特別受物質利益的左右,因而社會客觀需要並不是直接導致教育目的,而是要通過教育價值取向的選擇,而後再確定教育目的。

有一種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沒有目的的。杜威(1859-1952)的實用主義教育學,就是這種觀點的集中代表。在他看來,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不斷積累,是教育過程同時又是教育目的。他認為,教育過程在它本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個真正的目的和一個從外麵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沒有一點不是相反的。他主張教育是發展,不服從任何目的,它就是目的本身。

從教育史發展的角度講,教育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在眾多的教育目的論中,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一、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論,即自由主義教育目的觀。例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1746-1827)把著眼點放在受教育的個人身上來規定教育目的,強調個人的協調發展。他認為,教育目的在於依照自然法則全麵地、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他說,基礎陶冶的基本觀念被視為:順應自然,發展並形成人的心境、精神、技術諸能力和素質的觀念。康德(1724-1804)也從人出發,從主知主義立場出發,提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養成真正的人。他認為,教育的任務是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使人人都實現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他還認為,“所謂未熟,是指無他人的指導便不會使用自己的悟性。若這種未熟的原因並非由於缺乏悟性,而是無他人指導缺乏使用悟性的決心和勇氣,那麼這種未熟是自己的責任。”第二,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論,即社會本體目的論。在教育史上,自柏拉圖以來的傳統觀點是:把著眼點放在以社會提出教育目的。柏拉圖(公元前472-公元前347)從理想國的構想出發,認為教育是實現理想社會的手段。教育可以促使未來的統治者能夠獲得真知,以洞察他所理想的“善的王國”。第三,以文化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論,即文化中心教育目的論。這種教育目的,與其說是培養善於處理當前問題務實的人,不如說是培養有豐富教養、能在大變革的時代中,不失本質因素和永恒因素的有教養的人。不同目的論,源於不同的哲學觀及社會利益的追求,應根據曆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