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
中國的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性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麵下功夫:(一)中國教育建設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什麼思想為指導辦教育,直接決定教育表現的性質。毛澤東曾說過,“五四”以後新文化新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即以共產主義思想體係為指導。他說,“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中國民主革命,沒有共產主義指導決不能成功,更不必說革命的後一段了。”共產黨人領導的整個共產主義事業,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體係為指導的。作為這個事業組成部分的教育事業,也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的教育建設,就給我國的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既是一種科學理論,又是我們追求的製度目標。作為理論,它可以為教育事業的建設提供基本的原理、原則和方法論;作為社會製度,它為教育事業指明了前進的目標。辦社會主義教育,不能脫離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反對一切剝削階級的文化思想影響和侵襲。
(二)必須貫徹黨和政府製定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內容十分豐富,因而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也是多方麵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心是為發展生產力服務,這是衡量教育價值的根本尺度。為此,在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上,在教育結構上,在學校的地區布局上,在教育管理體製上等,都要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相適應。近幾年來,隨著教育體製的改革,教育建設正逐步轉入為經濟服務的軌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教育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依然十分嚴重,這主要表現在培養專門人才的學校,在管理體製上還沒有突破,學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有效機製還沒有建立起來。為中心服務,又不限於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包括著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設和高度的民主建設。教育建設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教育的任務之一,在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為保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教育必須貫徹黨和國家為教育確定的培養目標。《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所有的各類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也指出:“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