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教育本質
教育本質問題,實際是教育的規定性問題,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關於教育本質規定性,目前為止基本上有以下四種觀點。
(一)上層建築說
該觀點認為教育是一種上層建築。該論點的依據是: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中,生產關係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關係,它對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意識具有製約作用。教育屬於精神生活,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表現為: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了教育的變化,因而教育是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說立論的基點是馬克思原理:“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即有法律和政治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二)生產力說
這種觀點認為教育本質是一種生產力,故又稱為現代派的本質觀。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教育與社會再生產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客觀的聯係,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發展和延續的手段。從現代生產本性考察,現代生產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從事這種生產的勞動者,必須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術,教育隻不過是生產過程中分離出去的一個獨立的因素。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會生產力。生產力說立論於馬克思關於社會再生產理論和生產勞動理論。馬克思認為,社會再生產中包括了一定的勞動力的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又包含有勞動力的教育和訓練。“要改變人的一般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擴大了,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動手,隻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它或它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行了。”現代化勞動,不是從單個人來看的,而是從整個社會來看的,整個社會裏從事生產的人是結合起來的。培養人的教育活動,雖然沒直接參加生產勞動,沒有直接參與生產過程,但這是一種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的勞動,是作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的勞動,應該肯定它是生產勞動。由此便可以得出教育是生產力,是間接參與生產過程的生產力。
(三)多質說(或多因素、多屬性說)
這種觀點認為,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多質的,多層次的,因此這是一種折中的觀點。有人認為教育本質是它的社會性、階級性、生產性、科學性、藝術性等各種屬性的統一。社會結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與人的成長、發展有直接聯係,同時既與生產力、生產關係有直接聯係,又與上層建築有直接聯係。教育的任務是使人的德、智、體、美諸方麵都得到發展,這就體現了它的多質性。教育內容廣泛多樣,也體現了教育的多質性。再從教育發展的曆史看,最初教育產生於社會生產,具有社會性和生產性,到了階級社會中又具有階級性,近代以後,自然科學的發展,文學藝術的繁榮,反映在教育上,又表現為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總之,教育本質上是社會性、生產性、階級性、科學性、藝術性的統一。
(四)本質規定說
這一學說的觀點,是力圖從教育本身的質的規定性來說明教育的本質。所謂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就是教育不同於其它事物的本質規定性。因此這一派又被稱為深化派的本質觀。根據觀點上的差異,這一派又可分為“社會實踐說”、“傳遞說”、“促使個體社會化說”等。盡管它們立論各異,但這一派在方法論上是共同的,即立足邏輯的規定性,認為本質是對現象而言的,本質和現象是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方麵,是唯物辯證法的補充,一定物質的事物,雖然具有多種屬性,但其本質屬性應該是唯一的。教育上層建築說,教育生產力說,教育的多質說等,隻是從教育的某些方麵揭示了教育的某個或某些屬性,並沒有揭示出教育的本質屬性。
第二節教育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