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E大調(4)(3 / 3)

“時時地提醒,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種等待。孩子一教就會,一講就懂,一學就行,那怎麼可能?更何況孩子是千人千麵、千變萬化的。孩子的豁然開朗、頓悟清醒,也許就在我們耐心的一刹那的等待。是孩子就會犯錯,那就更需要我們的等待。”

是啊!教育是一種等待,我們家長需要等待。也許是煩瑣的工作磨光了耐心,也許是生活的負擔淡然了不厭其煩,也許是機械重複的生活淡然了等待。“孩子犯錯,連上帝都會原諒”,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什麼不能等待著孩子的“頓悟清醒”呢?

回想自己的言行,難道沒有需要反省的嗎?在我的教育中確實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要求孩子看書的時候,我坐在電視前看著電視;埋怨著孩子寫日記沒素材的時候,我的博客日誌也沒在量和質上有飛躍;嗬斥著孩子連這麼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做的時候,我也常有這樣那樣的失誤。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我的孩子能快樂的成長,這就是我需要的教育方式。無論是“平民教育”還是“快樂教育”,我們都需要在無數次的重複中等待孩子的蛻變。

隨想

霧後的陽光總是特別的溫暖,在批閱完試卷後,我走出辦公室伸了伸懶腰,沐浴著陽光,感覺很舒服。一路走下樓,班級裏老師們都在認真地講解著題目。迎麵正好走來附近小店的老板,因為女兒正在讀四年級,所以他經常會跟我討論一些教育教學上的事。看著偌大的操場空無一人,他有些傷感,不過他沒向我訴說什麼,倒是向我講起了他最近看到的與教育教學有關的一個案例:在一所大城市裏,有一所學校,因為各方麵都比較差,所以沒人願意去管理,後來有一位海歸接手了這所學校。一年後,這所學校成了當地有名的學校,老師、學生都爭相進入。是什麼使這所學校產生了這麼大的起色呢?是海歸效應嗎?當然不是。我知道,這個案例其實我也見過。這所學校的改變是因為海歸校長持之以恒地抓禮儀的結果。試想,一所學校,老師注重文明禮儀,教風自然好了;一個學生,文明禮儀落到心中,學風自然好了。一所學校,教風好了,學風好了,成績能不好嗎?

做教師這麼多年,不是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因此,我在博客裏寫下了這篇文章:一早來到學校,就看到許多學生在掃地。一路走上教學樓,學生看到我本能地說:“老師早!”我也微笑著回答:“你們早!”卻意外地看到了學生的羞澀。再次來到教室,走廊上幾個掃地的學生又說:“老師早!”我還是說:“你們更早!”學生的羞澀又起,我逮住了一個學生問:“幹嘛每次老師說‘你們早或你們好’的時候,你們總會臉紅呢?”學生看了我一眼說:“老師,我們不習慣,很少聽到。”

回想平時所見,的確,學生對教師的問好已經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禮節,是對教師無形的尊敬。不管將來他是否還能記得我,但至少眼前對我們是尊敬的,這是教育的成功,因為,把學生培養成有禮貌的人是我們的目標。

而我們呢?我想我無權在此多說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不同的;但我想至少有一點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為人師表,做好表率。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麵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