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E大調(4)(2 / 3)

等待孩子的蛻變

有位家長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實施的“平民教育”,希望孩子做個平凡人,過平凡的生活。也曾聽一位教師說起班級中一個調皮的出名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這位孩子的媽媽容不下孩子的一點點錯誤,隻要考試不是她希望的分數,隻要老師說這個孩子有點不怎麼樣,隻要孩子的作業出現一點點她認為是不應該出現的錯誤,她就怒不可遏地嗬斥他,一不小心就是“皮肉之苦”。而每當這個時候,做爸爸的就馬上跳出來保護孩子,理由是“他有做平常人的權利”。

從理論上說,我很欣賞“平民教育”的思想,有平常心,做平常人是最快樂的。很多哲人都曾不止一次地告訴著我們這個道理。無論是“平民教育”還是“快樂教育”,在日複一日的生活中,教育也在不經意間日積月累。唯物辯證法上說的“由量變到質變”,我們的孩子也在由量變到質變,質的好壞取決於我們的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標準與尺度,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對待教育的態度。

應該說,我們的教育是循循善誘的,是循序漸進的,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但是,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變得浮躁、急躁,沒有耐心,急功近利。當孩子三四次之後還不會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五六遍之後還做不對一道容易的題目,七八遍後還是背不出一個淺顯的單詞……我們的行動就不聽自己的思維左右。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隻要別的孩子能做到的,我們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當孩子的事實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的時候,我們的心裏往往會產生失落感,從而演變成一股無名怒火。當這股怒火“燎原”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就得承受“山崩地裂”。

我兒子進入二年級以來,回家作業需要“手把手”教的明顯少了。很多時候隻要靜靜地坐在他的邊上,看他鉛筆在作業本上滑動,或者聽他讀著因為熟練而顯得含糊不清的課文,心中就會滋生出一種成就感。幸福感隨著兒子的一次數學檢測而消失。生氣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因為他“應付考試”的能力實在是出乎我的想象之外。在我的衡量標準中,平時做作業有點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毛病,這些都是在我的容忍限度內的。但是麵對考試,怎麼也應該認真對待,平時的這個那個的小毛病,在關鍵時刻是應該全部修正的。而麵對試卷上漏著的兩道計算題,我應該的忍耐、應該的不厭其煩、應該的和藹態度在此時都消失了。於是,一場“戰爭”在“漏題”這個導火線下引燃了。在我的怒嗬聲中,兒子聲淚俱下、悲痛欲絕,淒淒慘慘地訴說著自己也想不到會漏題目,保證著說將來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事情並沒有因這場“戰爭”而有所改善。每一次考試,孩子總是戰戰兢兢地看著我,端茶遞水、捶腿敲背,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討好我,為的就是能避免再一次的“批鬥”。

我也因此而心情煩躁不安起來。無意間我看到一篇名為《教育是一種等待》的文章,這篇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