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我們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去理解學生,隻有這樣,才能引導他們走出生活的誤區。
用愛心去啟迪學生
教育的核心離不開尊重。我們除了尊重學生外,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去尊重他人,關愛他人。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八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個單元選錄的就是普通人之間愛的故事。在教學中,我領著學生充分品味文本,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真情的美好,領會到真情的偉大。他們從朱自清《背影》中體會到父子之間的愛意,從楊絳《老王》中體會到作者與普通人之間的真情……我還讓學生回憶自己與父母長輩之間的愛的細節並要求他們將其寫成文章,讓他們給長輩寫信,讓他們模仿長輩向別人講述自己的故事;還要他們回家做一做獻愛心的事,讓他們收集愛的成語、愛的故事、愛的詩詞、愛的歌曲……通過這些讓他們受到了一次愛的洗禮,讓學生的心靈成熟了許多,讓學生真正明白了隻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這世間將會無限精彩。
因為有愛,我們的學生幸福地生活;因為有愛,我們的學生快樂地成長;因為有愛,他們悲傷的日子不再有淚;因為有愛,他們徘徊的時刻有了動力。隻要我們每位老師都能給學生一縷春風、一絲陽光、一片愛心,就會讓學生自由、快樂、幸福地生活在春天裏,沐浴在陽光下。
獻出我們的愛吧,用我們的一顆顆愛心去編織精彩的故事,精彩的明天!
寬容是一種氣度
讀過這樣一則故事: 相傳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裏散步,無意間發現牆角邊有一張凳子,他一看便知有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凳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過牆頭,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凳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們可以想象聽到老禪師此話後弟子的心情,在這種關愛的、溫和的、寬容的而並非責罵的、訓斥的、數落的教育中,弟子不是被自己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
我從老禪師的舉止中看到了寬容之心胸,也從老禪師的話語中讀出了本善之人性。
是啊,常懷寬容之心,善待別人,這難道不是功德無量嗎?
然而,人們寬恕自己容易,寬容他人難啊!當犯了錯誤之後,評判自己的和評判別人的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評判別人時,指責和挑剔往往使別人體無完膚;更有甚者,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給別人剝個赤裸裸,一點情麵不留。但當在審視自己的過錯時,總希望得到別人的寬容或原諒,即使有時候不得不去正視自己的過錯,也總覺得還是可以寬恕的,千方百計為自己的過錯找出一千個理由來辯解。因為不管自己是好是壞,我們都能容忍自己。
其實人人都會犯錯誤。當別人有了錯誤時,我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過錯上,要想方設法拿著放大鏡找尋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可寬容之處,用寬容自己的心態去原諒、寬容他人之過。
寬容體現的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氣度。
寬容體現了人格魅力,凝縮了正直、善良、理解和修養。寬容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異於善待自己、提升自己。
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
記住,把他人的過錯寫在沙灘上,讓每天的潮起潮落把它衝刷得無影無蹤吧!
學會欣賞
會欣賞他人的人是快樂的,因為隻有這樣的人才會享受生活,獲得成功。
古印度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農夫住在山坡上,他一年四季都用兩個罐子挑水。其中有一個水罐買來時就有一條裂縫,而另一個則完好無損。好水罐總能把水滿滿地運回家,而有裂縫的水罐到家後,水就隻剩下半罐了。因此,那個有裂縫的水罐總為自己天生的缺陷而感到慚愧。農夫知道後對它說:“不要難過,在我們回家的路邊開滿了美麗的鮮花,難道你沒注意到這些花隻長在你這邊嗎?這是因為我知道你有縫,就在你這邊撒下花種。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從你的裂縫中滲出來的水就澆灌了這些花。這山上的小路很多,卻沒有第二條像我們走的這條一樣,有一邊開滿了鮮花。”有裂縫的水罐聽後舒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