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個例子,若以舊的眼光評價,孩子很可能對語文課失去興趣。第一次表現不好,第二次卻有了極大的進步,關鍵是學生有了多一次表現的機會。應該說,當眾朗讀、當眾講話的能力,學生都是具備的。之所以一時沒有表現出來,是因為第一次膽小或緊張的緣故。在學生感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能拉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他們便跳了上來,困難便成了動力。多給學生一次機會,課堂上便多了一份成功。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激發更大的學習興趣,並改善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我概念。語文課上的多一次機會,其實就是給學生多一點成功的體驗,激起他們更大的學習樂趣。
從理論上講,多給一次機會,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期望原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教師期望的自我實現預言效應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他的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則會使學生越來越差。實踐證明,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幫助和厚愛,師生感情融洽,他們就會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教師和對待學習,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所以,如果教師在課上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真誠地幫助學生,多給一次機會,就一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請放大孩子的優點
那是一年級新學期開始,班上學生劉佳的家長就來找我。在了解家長的的來意後,我知道了劉佳在之前的幼兒園中表現都不盡人意。她在幼兒園裏總是調皮搗蛋,讓老師感到頭疼,所以家長請我對劉佳多留意些。剛開始我也不是很在意,因為調皮的孩子以前是接觸過的,所以我有些不以為然。可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發現這個孩子真如他父母所說的那樣,很好動。上課精神不集中,昏昏欲睡,像條小懶蟲;下課卻生龍活虎,精神煥發,像條小神龍。那一段時間,有好幾個同學跑來告狀說劉佳愛欺負她們,所以對於劉佳我不得不加倍關注。據我觀察,平時劉佳和班上一些好動的小朋友玩得很投機,在玩的過程中總會在無意間觸碰身邊的小朋友,比如說“推一下、拉一下、揪一下”,這些都是劉佳的習慣動作,也使得我常常對劉佳進行教育。接觸了一段時間後,我還沒有在他身上找到什麼優點。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發現劉佳聚精會神地蹲在地上,我以為他又有什麼“壞點子”,就向她走去。隻見劉佳單腳跪在地上,費力地在幫助同學撿著掉了一地的文具。我站在後麵看,沒有去打斷她,她那種認真的表情是我以前所沒發現的。那天放學前我特意留夠了時間,在全班同學麵前第一次表揚了她,把劉佳怎樣幫助小朋友的事講了一遍。同學們都鼓掌表揚了她,我也獎勵了劉佳一朵小紅花。這是劉佳有史以來第一次拿到獎勵,她非常高興。放學時看見劉佳一蹦一跳地給他媽媽看她的小紅花,看見她那種滿足的笑容,我也很開心。在後來的日子裏,劉佳在各個方麵不斷地進步,我就抓住機會不斷地表揚和鼓勵她,慢慢地她變成了一個愛學習、守紀律的好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將情感教育比喻為“教育花園中最為幽香的一朵花”。作為教師,我平時評價一個學生總是以“好孩子”為標準。但經曆過這件事後我一直在想,究竟怎樣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好孩子”呢?評價一個孩子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標準呢?有時老師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成績上,而忽略了“素質”問題,這樣會讓許多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也有的老師希望孩子什麼方麵都優秀,這同樣會讓孩子迷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現在回想起來,有時麵對孩子的調皮,我會繃著臉,動輒訓斥,忘記了他們是一群純真的孩子,總想把他們訓練成守紀律的學生。這樣,我發現我離孩子越來越遠,課堂教學也越來越不活躍。其實,對同樣的問題,看法不一樣,心態就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就完全不同。評價孩子優點的標準需要多樣化,因為孩子的優點需要你來“放大”。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多看看他們的優點呢?更何況他們還是一群孩子。有篇文章中說:兩個人推開窗戶看世界,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天繁星,一個人看到的隻是滿地爛泥,這隻是視角不同罷了。
所以,讓我們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少一些唯美,多一些現實;少一些挑剔,多一些認可;少一些批判,多一點掌聲。
讓學生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