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的旋律是潺潺的,它用絲絲和弦為我們彈奏出了愛的溫馨。
撫摸的力量
有個孤兒,吃的百家飯,穿的百家衣,上學也是靠大家湊錢。後來孤兒成為了名人,忘不了鄉親,他回家了。他最先要看望的人是一位老奶奶,這是大家沒有想到的,因為這位老奶奶從來沒給過孤兒一分錢、一碗飯。
更奇怪的是,名人又到了小學校,他撫摸孩子們的頭,一個一個摸過來。校長要他講話時,他說:“當年,老奶奶就是這樣摸著我的頭。我每天上學經過她的門口,讓她一摸,就覺得又有親人了,我又和別人一樣了,對生活也就有了信心。”有人不解了,難道摸摸頭竟有這麼重要?
人與人的親近是耳鬢廝磨,是親吻擁抱,撫摸是最經常和微不足道的。然而,我們不能因其經常和微不足道就無視它的偉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位蘇聯英雄說自己是因為看了一幅宣傳畫才成為勇士的。這畫上畫的是一個母親撫摸著兩個孩子的頭。英雄說不出為什麼,隻知道一看這畫就恨死德國鬼子,甚至有了非殺死他們不可的想法。母親對孩子的撫摸,孩子接受母親的撫摸,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法西斯連這都破壞了,有血性的人能不憤怒嗎?讓常人成為勇士,這其實是撫摸的力量。
爺爺病重時,奶奶倚在旁邊,一隻血管暴突的手放在另一隻血管暴突的手上,他們就這樣靜靜地坐著,誰也沒有聲音。一次,隻我一個人服侍爺爺,他突然痛苦地呻吟起來,我慌忙去喊醫生。大家忙了老半天,爺爺仍是叫。奶奶回來了,兩隻枯老的手一觸,爺爺馬上安靜下來。兩隻黑裏泛青、布滿斑點的手握在一起時,美麗得讓人心跳。爺爺是幸福的,因為他一直有奶奶撫摸;奶奶是幸福的,因為她一直撫摸著爺爺。
小時候,發燒好像是從來不吃藥和打針的,媽媽的手撫上額頭,病就輕了,媽媽的手再撫上額頭,病就好了。在媽媽的懷中入睡,在媽媽的撫摸後上學,在媽媽的撫摸中長成大人。打了學校玻璃,媽媽捏我鼻子;當上班長,媽媽還是捏我鼻子;沒得100分,媽媽扯我耳朵;得了100分,媽媽還是扯我耳朵。現在我明白了這全是撫摸。我本是媽媽身上的肉,媽媽一撫,我和她又連成一體了,我就不覺得我隻是我自己了。
前麵說的那個孤兒,因為有大家幫助,他可以不缺少食品與衣物,但是他仍然是個孤兒。隻是在有人撫摸時,他才有了不再孤獨的感覺,他的生活才真的陽光明媚。傳教士們把撫摸當成了重要的傳教工具,正是利用了撫摸所具有的強大的心理暗示作用,達到了自己的傳教目的。
在草原時,我一次一次被馬扔下來,摔得疼疼的。同樣是不相熟的馬,可人家牧人就可以騎得好好的。我問其由,牧人說:“你不摸摸它,上去就騎,那可不得摔你?”這招果然管用,隻要被撫摸過的馬再騎時就老實多了。狗更是這樣,狗需要的最好獎勵就是觸摸它的脖子。最有意思的是豬,給豬搔肚皮,豬就愛睡覺,愛睡的豬長得快。看來,撫摸的重要並不僅是對於人,這是所有動物的需要,是一種天性。
現代化生活是緊張的,這是比以往更需要安慰的時代,而現在的人恰恰忘記撫摸的重要,於是忽略了撫摸。
孩子不及格時,你應該撫摸他;妻子不順心時,你應該撫摸她;媽媽身體不好時,應該將手給她,讓母親撫摸,也撫摸母親。
因為,撫摸具有偉大的力量。
走進心靈,一路同行
“曾經有夢。那是一群群花枝招展的孩子,草地上,他們自由自在地揮灑五彩繽紛的童年;小溪旁,他們無拘無束地撩撥肆意湧動的靈性;樹林間,他們手捧書卷,搖頭晃腦,繪聲繪色,清脆的童音隨風飛揚……”
這是我在一篇隨筆中寫下的一段話。盤點過去,懷揣夢想,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與學生欣然牽手,一路同行中,我享受快樂,收獲幸福。
真愛解心結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隻有知道自己被愛,才有信心,也才能幸福。這種被愛的感覺是成功心態的基礎。”與孩子相處時,我堅持做一個合格的心理醫生,把特殊的愛送給那些特殊的孩子,讓真愛解開孩子的心結,鼓勵孩子走向成功。
年初,班裏轉來一位新同學——小周。不久,我發現她學習習慣很差,家庭作業時常不交,聽課老是走神或者與鄰桌的同學說笑打鬧,當然學習成績就更不用說了。
我和她母親進行了交流,得知她爸爸出車禍撞成重傷,生活不能自理,母親平日無暇照顧她。了解到這種情況,我專門為小周開了一次班會。我鄭重其事地講了小周的事情,最後我說:“如果換成是你,麵對躺在床上、意識幾近全無的爸爸,整日裏身影忙碌的媽媽,你會怎樣想?你心裏是什麼滋味?一個班級一個家,快樂班級我的家。每一個同學,對於我們這個班級,對於我們這個家來說,都很重要。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給她一些幫助,在生活上,在學習上,讓她也快樂起來,讓她有更大的進步……”聽到這些,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