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女兒邊哭邊用兩隻小手使勁地抱著我的雙腿。
我更吃驚了:“有什麼好怕的呀?你看多麼漂亮的布娃娃。”
她不僅不聽我的話,反而使勁地把我往地上拉。我蹲下來往地上看,根本看不見玩具,隻見密密麻麻的腳在來來回回地四處移動。頓時,我什麼都明白了,趕快將女兒抱起來,看到了好多漂亮的玩具,她終於破涕為笑。
由此,我不由得聯想到當前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改革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促進學生主體行為特征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我們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像喂孩子吃東西一樣,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自己一講到底,然後以定論的方式,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無視學生的可接受程度。久而久之,這可能使學生產生習慣性的抵觸情緒,或者無形中養成對教師的依賴。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使之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引發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
蘇軾說得好:“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它啟示我們:隻有共鳴,才會有美妙的琴聲。同理,隻有當教師與學生達到心心相通、彼此理解的時候,教育才會達到美妙的境界。因此,教師應打破傳統的莊嚴神聖、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問題。如果能以學生的眼光來審視,很多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也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
構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和學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教師不僅身體要走近學生,更為關鍵的是心要貼近學生,與學生交流,學會理解和尊重學生,共享其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不應該對學生說你去幹什麼,而是應該對學生說我們一起去幹什麼。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給學生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讓課堂成為充滿創造和神奇的過程,成為充分展示學生獨特個性的過程。
有位特級教師曾說過:“為什麼我們的笑容如此燦爛,是因為我們對學生愛得深沉;為什麼我們如此自信,是因為我們能夠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當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和博大的知識、智慧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我相信教育藝術的明燈就會在神聖的三尺講台上高高懸掛。”
向上的秘密
那天,我正在辦公室裏批改作業,幾個學生跑進來說劉敏有一本《閱讀無極限》的課外讀物,大家都想借來看看,可是劉敏就是不借。他們想通過我讓劉敏把書借給他們看幾天。
課前,我走到劉敏跟前,微笑著說:“劉敏啊,最近你爸爸又給你買課外讀物沒有呀?”劉敏抬起頭,緊張地說:“老師,沒有啊,這一段時間我爸爸比較忙,即使到城裏去提貨也是急匆匆地去了就回來了。”她婉言拒絕了此事。
下午放學後,我去了劉敏家,見到了她的爸爸。我告訴劉敏的爸爸說,想請他進城提貨時幫我買一本新書——《閱讀無極限》,想通過它來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沒想到劉敏的爸爸一聽說書名後立即說:“我前天剛給劉敏買了一本呀,讓她和你一起用不就可以了。”我立即高興地說:“真的呀,那太好了,我正害怕買不到呢。”劉敏的爸爸立即叫劉敏過來:“敏敏,前幾天我給你買的《閱讀無極限》那本書呢,以後你和老師一起使用吧。”劉敏囁嚅著:“書被我弄丟了。”我趕緊接過話頭:“在哪裏弄丟的,是在我們學校嗎?要不要老師幫你找?”劉敏趕緊搖著頭說:“不用了,不用了,讓我爸下次去提貨時再幫我買一本吧。”我笑著說:“那好吧,要不也幫我買一本。”我便掏出五十元錢放在桌子上,走了。
第二天,我剛到學校,劉敏邊把五十元錢放到我的桌子上邊笑著說:“老師,我的書已經找到了,借給你看看吧。”她把書放下後又說:“老師,這本書我隻借給你看,請你不要借給同學們看。”我連忙攔住她:“向老師說說為什麼,好嗎?”劉敏的臉立刻紅了,她低著頭站在那兒。我從桌子上拿起書說:“謝謝你肯把書借給老師看。不過你先看,老師這幾天正忙,等有時間看了再向你借。”她拿著書悄悄地離開了。
上課時,劉敏的臉依舊紅紅的。我微笑著說:“同學們,在沒有學習新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荷蘭的一位花草商人千裏迢迢從遙遠的非洲引進了一種名貴的花卉,培育在自己的花圃裏,準備到時候賣個好價錢。商人對這種名貴花卉愛護備至,許多親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連一粒種子也不肯給。他計劃繁育三年,等擁有上萬株後再開始出售和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