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C大調(3)(1 / 3)

這位母親把最後的一點幹糧磨碎,喂給孩子吃。看著孩子瘦削的小臉,她禁不住落下淚來。她知道,自己已經兩天沒吃什麼東西了,半個月的饑寒交迫,令她的身子極為虛弱。她怕自己支撐不住,最後孩子也無法活命。想來想去,這位母親抱著孩子走到一位逃難的人麵前。這個人是她家以前的鄰居,是個醫生,為人非常善良。她知道,如果現在把孩子托付給他,他一定會把孩子養大成人。

“我一輩子感激你”,母親給這位鄰居跪下了,“請你帶著我的孩子一起逃命。”

“不,我不能答應你。”鄰居為她和孩子簡單地檢查了身體狀況後,拒絕了她,“我的事情已經夠麻煩了,我幫不了你的忙。”

母親隻好抱著孩子重新上路。

一路上,不停地有人倒在路邊,再也起不來了。可是,這位母親卻奇跡般地帶著孩子穿過邊境線,住進了難民營。這位母親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為她知道如果她也無法保護孩子,就沒有人能夠幫她把孩子養大成人。

在難民營裏,她又遇到了那位鄰居。

“你和孩子都需要支撐。”那位鄰居說,“隻有你們互相支撐,才能母子平安。”

這位母親此時才明白了鄰居的好心。

愛是一種支撐。愛,支撐了母親和孩子的生命。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愛能夠支撐起一個希望,那麼,愛又有什麼無法支撐呢?

懲罰的滋味

四月的陽光非常燦爛,我們年級組織去春遊。班上的劉江姍姍來遲,而且穿著一套“奇服”,儼然像去參加一個演出。我陡然惱火起來,如此大型的年級活動,他居然會這個樣子。我站在班級的最前麵,感覺到劉江一直在注視我。班級裏的其他幾個同學也在注視著我,仿佛在試探著。

我知道孩子們在想什麼,如果我沒有追究責任,那接下去會有很多的奇服出來。說心裏話,我很不想在如此大眾場合點燃戰爭的導火線。我也懂得維護學生的麵子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麵,我也知道劉江必須得處罰。

我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

劉江又很得意地從衣服袋裏拿出一副耳環(劉江是個男孩子),在自己的耳朵上開始“折騰”。那個耳環是屢次被我沒收,而且又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還給他的。

我決定不給他機會。因為他的挑釁,即使是“懷柔政策”在他身上也沒有用。但是我必須打勝這一仗,這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戰爭。

我讓劉江從隊伍中出來,轉移到另一個“戰場”。在校園的角落裏,我要求他拿下耳環,並要求他打電話給家人馬上送校服過來,否則取消這次春遊的機會,所交的費用一律退回。而且今天我也不去了,就陪著他專門學習校紀、校規。

也許是轉移了“戰場”,也許是劉江發現我是很認真的,他沒有再很囂張。由於我的固執,也由於我的不盡如人意,那次春遊劉江沒有去成。

春遊回來,我特意去劉江家裏家訪了一次,也跟他的父母進行了溝通與交流。事情沒有向不利的方向發展,我覺得很慶幸。

也有很多同事很友善地跟我提出:有沒有必要那麼認真?也有同行說,你這麼“認真”,會被學生記恨的。翻閱許多的教育大家的書籍,他們都提出“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在追求平等、尊重人格、崇尚人權的今天,很顯然,我的做法不是很符時令。我在自己的教育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反思。

我不想對自己今天的較量作出簡單的評價,但一味地遷就學生隻會助長學生的脾氣。在今天的家庭中,很多孩子已經很受寵。如此的嬌嫩,怎麼能肩負社會責任呢?我很擔憂。也許我是對的,為什麼不能給孩子適當地懲罰呢?現在學校普遍提倡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很少用懲罰性的手段,認為處罰隻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喪失上進心和改正缺點的動力。教育不能沒有懲罰,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許多的挫折與失敗。一個人如果在學生時代太一帆風順,一個人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不曾受到批評或懲罰,那他將來會很難麵對挫折與失敗。所以在學生時代,一個人有了缺點或錯誤,就要正確麵對,接受批評或處罰,從思想深處認識自己的缺點與錯誤,進行反思和借鑒,以免今後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寶貴財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學不來的,是需要自己積累的。

我們要維護學生的自尊,這一點不能動搖,但也不能否定教育需要懲罰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告訴學生什麼是自尊,隻有從缺點和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自強自立,才有尊嚴。

教育反對懲罰,因為可能會傷害學生的心靈,但適當地懲罰與固執有時候不僅不會傷害學生,反而能拯救學生。

蹲下來的美麗

元旦假日期間,我帶兩歲的女兒去商場買玩具。商場裏的商品真可謂是琳琅滿目。我興奮地到貨架前挑選女兒最喜歡的洋娃娃,可她卻在我的身後號啕大哭,還吸引了其他顧客的注意。我大吃一驚,趕忙彎下身子,問:“你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