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多說順耳話(1 / 1)

“言多必敗”。不知是哪位先賢遭遇了口舌之災,留下這樣一句警世箴言,成為了當今眾多人所奉行的人生的一項金科玉律。可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麵前,“言多必敗”卻不為現實生活所接受。

話說多了可能會讓旁聽者感到厭煩,可是每個人都愛聽好聽的話,這一點是所有人的一個共同點,所以我們應該從說順耳話,好聽話做起。

常言道“忠言逆耳方利行”,其實“忠言順耳更利行”。曾經有一篇《皺忌諷齊王納諫》的課文,這是《戰國策》裏的一個故事,我們為皺忌的諷諫技巧所折服,齊威王之所以能接受皺忌的勸諫,與皺忌委婉含蓄的說話方式大有關係。

與對方交談時,首先需要以對方為話題: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通常千方百計地想使別人注意到他自己,可是到了最後都是非常的令人失望,因為他不會關心你、我,他所關心的隻是他自己。所以,以對方作為談話的開端,會令對方產生好感。讚美陌生人的一句話:“你的衣服色澤搭配得真好,”“你的發型很時尚”。能使對方感到快樂,從而就可以緩和彼此間的生疏。或許在我們當中的大部會人都沒有勇氣去開口說這些話語,不過我們可以說:“你看的那本書我也很喜歡看”或者是“我看到你走過那家便利店,我想……”。

在說話的時候要懂得學會講禮貌,古代有一個“以禮問路”的故事,講的就是一位從開封到蘇州去做生意的人,他在去蘇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在三岔路口上猶豫不定。忽然,他看見附近水塘旁邊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過去問路:“喂,老頭!從這裏走哪一條路才能到蘇州呀?還有多少路程呀?”老人抬頭一看問路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由於他說話沒有禮貌,使他心裏很反感,就說:“走中間的那條路對,到蘇州大約還有六七千丈遠的路程。”那人聽了奇怪地問:“哎!老頭,你們這個地方走路怎麼論丈而不論裏呀?”老人說:這地方一向都是講禮(裏)的,自從這裏來了不講禮(裏)的人以後,就不再講禮(裏)了!這個故事是對不講禮貌的人的嘲諷,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與人交談時要講禮貌。

在與自己年長的人打招呼的時候,不要一開口就說人“老”,即使他真的很老。對不認識的長者隻要說:“公公”、“婆婆”就可以,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問他喜歡別人怎樣稱呼他。如果麵對的是一大群長者,你大可說:“各位長者”。

究竟怎樣說話才能讓人愛聽呢?說出來的話語要文明、合乎情理和禮儀。讓說話不失“分寸”。

同時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裏,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如果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太合適了,因為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行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

就像是現在的市場競爭中,特別是生意場合,誰若三緘其口,勢必要被無情的競爭所拋棄。在人們喜笑顏開地送走糧票、布票、煤油票的同時,城鄉零售商的心頭卻是愁雲密布。眼看著商品零售業迅速地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過去那種顧客問商家答、顧客挑揀商家煩的銷售方式迅速失靈;代之以熱情招呼攬客,耐心解說留客,巧舌如簧促銷。誰若轉不過這道彎,誰就會在當今的市場上沒有立足之地。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就到集貿市場轉上一趟。隻要哪一家有顧客光顧的話,時不時能聽到叔呀、姨呀、哥呀、姐呀一家比一家叫得甜;你要是再看上某一種商品,他們就會口若懸河地跟你介紹商品性能、優點,一個比一個花言巧語;偶爾還會夾雜上幾句奉承話,諸如“好眼力”“真內行”之類,不能不由你心花怒放。也有的商家懂得利用拉家常、套近乎的方法,以一種親戚感來拉近與顧客的距離促進交易的形成。

現在的消費者大都是非常挑剔的,他們貨比三家後,質量的優劣早已心中有數,在商品質量和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生意是否能夠成交,其關鍵就要看誰能夠充分調動起顧客的購買欲。談到價格,又是什麼薄利多銷、虧本銷售,什麼這次不賺你錢,隻圖你下次再來,非常的悅耳動聽。生意成交後,絕不會忘了那句“您走好”、“歡迎下次再來”。不要說那些問答式的話題,那樣銷售就沒有了市場,就連口舌木訥一點的商家都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其次,說話還要盡量客觀。這裏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事實怎樣就怎樣,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有些人喜歡主觀臆測,信口開河,這樣往往會把事情辦糟。當然,客觀地反映實際,也應視場合、對象而定,同時還要注意表達方式。

最後,說話要帶有善意。所謂善意,就是與人為善。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