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都可以作為我們求人說話的指導原則。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反之,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求人的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
在任何場合上的談話首先都是要尋找共同語言。宴會的成功有賴於主人的熱誠好客、慷慨招待和細致周到的組織安排。從禮節上,主人的職責是使每一位來賓都感受到主人對自己的歡迎之意。客人到來時,與每一位來賓握手致意。主人還要努力使客人之間有機會相互認識和交談。努力使談話變得活潑有趣、氣氛融洽,相機轉換不恰當的話題。
從前,有個富翁生了三個女兒。大女、二女嫁給秀才,小女嫁給普通人。一天,富翁生日,女婿們都來祝壽。大女婿、二女婿說話斯文,唯獨三女婿粗俗不堪,富翁心中不快。
他設宴款待女婿,告誡說:“酒席上不許胡言亂語。”酒過三巡,富翁舉筷夾菜給大女婿吃,大女婿站起身恭敬地說:“君子謀道不謀食。”(隻考慮道義不考慮飲食。)富翁很高興。
又請二女婿喝酒,二女婿站起恭敬地說:“惟酒無量,不及亂(即使酒量無限,也不隨便亂吃)。”富翁也很高興。
嶽母見丈夫冷落了三女婿,就擎著酒杯請三女婿喝酒。
小女婿昂頭站起對嶽母說:“我和你可說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富翁大罵道:“你這畜牲真是囂張,還假充什麼斯文?!”
小女婿甩摔酒杯,霍地站起來說道:“我同你話不投機半句多!”
古人說得好:“話不投機半句多”。尤其是第一句話說得是否得體,將直接影響著你與他的以後往來。對方不懂,也沒有興趣,那麼尊口就免繼續開了。滔滔不絕地介紹,對方會認為你很迂腐,是在賣弄,是有意地在使他難堪。
積極的情感往往會產生理解、接納、合作的行為;而消極的情感則會帶來排斥和拒絕。所以,想要取得別人相信,那就需要先投其所好。打動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對方談論最感興趣的事物,投其所好是一種藝術、一種智能,更是一種溝通,為了尋求買賣雙方的共同利益。
孔子說:“陪君子說話容易有三種失誤:還沒輪到自己說話卻搶先說了,這叫急躁;輪到自己說了卻不說,這叫陰隱;不察顏觀色而說話,這叫瞎子。”
這裏的君子指長官、前輩等,用朱熹的解釋,指“有德位之通稱。”其實,就是一般朋友。同學、同事之間說話,這裏的幾點也都是適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個毛病,的確也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個毛病是急躁而愛出風頭,沒有耐心聽人說話的涵養,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致命,第二個毛病是陰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給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陰的感覺,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個毛病是不長眼睛,說話不看人家的反應,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炮筒子一類的人,尤其不能做與人交往、接待、洽談等方麵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說話的時機,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遊列國,勸說君王,所以對如何與達官貴人們說話很有心德,很有體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裏的一段話正好是他的經驗之談。對我們來說,當然不僅僅是對付達官貴人的問題,諸如商務談判、公關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談話的藝術。孔子的經驗之談不是正好提供給我們借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