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讚美與拒絕(2 / 2)

要懂得拒絕

曾有過一個故事:有人去找禪師求得解脫痛苦的方法,禪師讓他自已悟出。第一天,禪師問他悟到什麼?他不知,便舉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禪師又問,他仍不知。禪師舉起戒尺又打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沒有收獲,當禪師舉手要打時,他卻擋住了。於是禪師笑道:“你終於悟出了這道理——拒絕痛苦。”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親人、朋友、老鄉、同事有時會向你要求一些事情,而這些要求有的根本就不合理,有的超過了你的能力範圍,總而言之,你的內心是不情願的。但是,卻擔心別人會因此而不高興,甚至會影響到日後雙方的交往,無奈隻好硬著頭皮應承。朋友托你辦事,雖然你心裏不願意,但你不會拒絕。“朋友很少開口,不好意思拒絕”。那麼這件事處理的結果肯定會不盡人意,也有可能會讓你失去一位好朋友,事後自己卻會因此沮喪煩躁。

就這樣,你做著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你允許別人不斷地利用你,你心中的不滿日積月累,堆積如山。有一天,你終於失去了耐心,把積累的怨氣一並爆發,可想而知,那情形和結果將會如何……

職場中,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苦惱。有時候,對於痛苦,我們會選擇逃避,會選擇掩飾,或者選擇忍耐,但就是想不到拒絕,因為,溫良謙恭讓的教育,使我們似乎既不敢拒絕,也不會拒絕。每個人都應有接納與寬容之心,但也要學會拒絕。我們總是礙於麵子、顧慮等等,不輕易說“不”,不輕易拒絕。但有時候,我們的拒絕是最好的選擇。

人生最大的教訓之一是要懂得如何拒絕,其中最重要的拒絕是拒絕為本人做某事或拒絕為他人做某事。有些活動並不太重要,徒耗寶貴的時間。而更壞的事情是隻忙於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這比什麼都不幹還要糟糕。要真正做到小心謹慎,隻是莫管他人閑事還不夠,你還得防止別人來管你的閑事。不要對別人有太強的歸屬感,否則會弄得你自己都不屬於你自己了。

學會合理地拒絕,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就學會了生活,你就會顯得更加輕鬆自如。既不擔心與人接近,又不害怕與人爭辯,你的行為完全超乎自然,有多少能力就表現多少。這種自我維護的改變,能夠使你有更多的時間專心於做自己該做的事,也使他人能夠意識到你的權利,真正理解並尊重你。而拒絕對方,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但是對於別人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有時我們必須加以拒絕。

拒絕是人際交往之中的逆勢狀態。拒絕總是令人遺憾的,但卻又是難以回避的,所以拒絕時必須以得體的方式進行,把對方的不滿和不快控製在盡可能小的限度內。但是無論采用什麼方式拒絕,都必須以減少對方不悅和失望、尋求其諒解和認同為基本原則,一般來說要做到以下兩點:

盡量減少不悅和失望。

要以尊重和理解對方為前提,盡可能婉言拒絕,不要傷害他人的自尊。有時候對方提出的要求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那我們可以借故推脫,借他人之口或推延時間來加以拒絕。這樣拒絕實際上是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拒絕是迫不得已的,從而使對方放棄要求,甚至能夠得到對方的諒解,顯然這種方式的拒絕就比簡單地說“不”要讓人好接受得多。

尋求理解和認同。

就是要盡可能擺出合理的拒絕理由,如果對方認為你所陳述的理由合情合理,即使遭到拒絕不愉快,也會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總是十分關心他人的工資收入,對這一類問題別人肯定是不便直接回答的,但是斷然拒絕又不符合當時融洽的交際氣氛。那麼可以這麼回答:“我的收入能夠養活自己。”這樣的回答巧妙地避開了具體問題,十分模糊,怎麼理解都可以,實際上是什麼也沒說,但是既不失禮,又遊刃有餘。對於一些礙於情麵不適合當麵拒絕的要求,不必馬上說“不”,可以采取轉移話題、答非所問、尋找借口等方式暫時把對方的焦點轉移開,從而達到間接拒絕的目的。

另外也要注意拒絕的方式。

不同情況拒絕的方式也應是不同的。如果是對於那些一些實在不合理或者無法接受的要求,就應當直截了當地予以拒絕,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這樣容易使對方產生誤解,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當然拒絕的時候要注意態度和語調,盡量不引起對方的反感。

小貼士: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敢於說真話的人,我們要善於接受,也要敢於拒絕,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才活的坦蕩無悔。生活中,一條充滿誘惑的大路在腳下延伸著,隻有學會拒絕才不會步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