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求人辦事是常見的,但在這一過程中,有時別人並不應允,如果直截了當地請人幫忙,他們或許會一再拒絕。在這種情況下,巧用激將法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在辦事的過程中,巧言激將,能夠把辦事者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起來,從而讓對方不得不做。
公元904~907年間,叛臣朱全忠用計誘騙五路兵馬反駐守太原的唐晉王李克用。叛軍中的一員猛將高思繼異常勇猛,且善用飛刀,百步取人,後來被晉王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本想將他留在帳前聽用,可高思繼卻執意要回山東老家過“苦身三頃地,付手一張犁”的田園生活,改惡從善。後來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倍所害,朱全忠聞李存孝已死,又發兵來犯,帳前王彥章不僅勇猛蓋世,且智謀過人。晉王將士皆啞然相對,無人請戰,晉王見狀,失聲痛哭起來。還是長子李嗣源說道:“昔日降將高思繼閑居山東鄆州,何不請他迎敵?”晉王聽到此言,立刻命李嗣源前往山東求將。
李嗣源很快來到山東農村,直奔高家莊找到高思繼,向他提起舊事,高思繼說道:“自勇南公李存孝饒了我性命,回到老家,與世無爭,早把兵家征戰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見,別談這些。”李嗣源見高思繼已無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將激之。對高將軍好言相求,難以收效,必須用激將之法,激其就範。於是,他編出一通謊言,說道:“天下王位,各鎮諸侯,皆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稱羨不已。我與王彥章交戰被他趕下陣來,我對王彥章說:‘今來趕我,不足為奇,你如是好漢,且暫時停戰,我知道山東渾鐵槍白馬高思繼,蓋世英傑,有萬夫莫當之勇。待我請來,與你對敵。’王彥章見我陣營前誇耀將軍,憤然大叫:‘就此停戰,待你去請他來,不來便罷,若到我寶雞山來,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醬!’”高思繼聽此一說,不禁心頭火起,口中生煙,大叫家丁:“快備白龍馬來,待我去生擒此賊!”遂披掛上馬,辭家出山,往寶雞山飛馳而去。
高思繼和李嗣源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到唐營,晉王喜出望外,三軍將士亦是異常振奮。第二天,王彥章又來挑戰,晉王引高思繼出馬迎戰,高思繼與王彥章連鬥300回合,難分勝負,直戰到天黑,雙方見天色已晚,才鳴金收軍。這次戰了平手,但卻是唐營出師以來的第一次,軍威大振,信心大增,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來日再戰。
高思繼本來已經看破紅塵,決心棄武從耕,安度田園生活,李家雖對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麵動員他出山重返軍旅時,他卻以“與世無爭”相拒。然而,當李嗣源用謊言激他時,他卻毅然披掛上馬,重返戰場,一鬥就是300回合。可見,用激將法求人辦事,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施用激將法,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比如對待傲氣十足的人,如果他對麵子看得很重而講究分寸,你不妨從正麵恭維入手,讓他飄飄然,因為虛榮而順從你的意圖。這種類型的人隻要你說他長得很高,他便會跳起腳給你看。在《三國演義》第65回中,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