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辦事時,一定要懂得裝傻,因為在辦事過程中,如果你把自己表現得太精明和聰明,反而會辦不成事。假如你露出“愚”的一麵,別人或許會欣然接受你,從而做起事來才會更順利。
戰國末期王翦奉命出征。
出發前,他向秦王請求賜給他大量的良田房屋。
“將軍放心出征,何必要擔心這個呢?”秦王問。
“我想作為子孫後代的家業。”王翦解釋說。
秦王大笑,答應了王翦的請求。
王翦一到渲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
如此連續幾次,秦王都爽快地一一答應。
心腹愛將私下勸阻王翦。
“我要的並不是良田,”王翦悄悄地對心腹說,“我要的是秦王對我的信任。現在他把全國的軍隊交給我一人統率,心中必有不安;加之他生性多疑,所以請求賞賜,隻是想讓他知道我目光短淺,別無野心!”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一個人如果顯得過於精明的話,往往會引起別人的防範之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障礙和麻煩。因此,聰明人有時不僅要裝作糊塗和愚笨些,有時還要故意暴露出自己人格的“缺陷”和目光的“短淺”,唯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達到求人辦事的目的。
鄭國的國君武公在春秋的時候,因為北方的胡地盛產名駒,可做戰馬,他便想攻掠胡人,將胡地歸自己所有。
他在心裏一直都在想,怎樣才能使胡人疏忽懈怠,不對自己加以防範呢?如果那樣的話,他就不必費太多的力量、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他首先派遣使臣到胡國去,要求和胡國共結盟好,和睦相處。胡人的酋長答允了他,可是對緊鄰的鄭國,卻仍然嚴密戒備。
鄭武公為了讓胡人對自己的防備鬆懈下來,更進一步地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胡國的酋長做妃子。胡國的酋長,也應允了他,迎娶了鄭武公的女兒。不過,他依然在和鄭國相鄰的邊界上,屯駐重兵,嚴加防範。
有一天,武公召集了全國的文武官員,問他們說:“我想開拓疆土,增強國勢,你們大家認為最好先向那一個國家下手?”
朝堂上的大部分文武官僚,都不知道武公的心意,所以都彼此相互對望著,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見。
其中有一位叫關其思的大夫,早就看出了鄭武公有意進伐胡人,當時他心想,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正好和武公的想法一樣,那麼一定會得到重賞的。他便向武公說道:“微臣以為目前以攻打胡國,最容易奏功,也能有最大的收獲。”
鄭武公大怒,斥責他道:“我的女兒出嫁胡主,已結成姻緣,成為兄弟之邦。你竟然勸我攻擊胡國,豈不是要損害我們的國交!”
這件事情很快傳到了胡國,胡國的酋長確信鄭武公沒有攻打自己的野心了,便把駐屯在邊界的守軍,撤回到北方的都城去,對鄭國的防範自然也就鬆懈了。
鄭武公趁著胡人鬆懈時,發動大軍,以迅雷之勢,攻入胡地的核心,把他們滅掉了。
關其思能夠揣測到鄭武公的意向,自然也算是一個聰明人。可是他卻沒有想到鄭武公正在千方百計使胡人鬆懈對鄭國的戒備,而成了鄭武公使用謀略的犧牲者。而別的文武大臣肯定也有聰明人,隻是他們大都裝傻不說出來而已。
求人辦事,要會“裝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外表雖似乎固執自守,但是他們的內心卻世事通達,才高八鬥;有些人外表雖道貌岸然,但內心卻空虛惶恐底氣不足。
實際上,人生猶如萬花筒一般,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變化。而裝糊塗其實也是一門處世的藝術,這種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更勝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聰與愚於一身,該聰明時聰明,該糊塗的時候就糊塗,可以隨機應變。
聰明和糊塗是人際關係範疇內不可缺少的技巧與藝術,而它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隻不過太聰明的人,學點兒“糊塗學”中的妙處,於己大有益處。古人雲:“心底無私天地寬。”隻要天地一寬,那對一些瑣碎小事,就不會太認真了,苦惱也不會來了,怨恨更談不上了。得糊塗時且糊塗,是“糊塗學”的真諦。
“裝傻”,強調的是一個“裝”字,而不是“呆癡、愚昧、傻裏傻氣”。
“裝傻”,是要一定的技巧的。這裏講的“裝傻”不是要一個人時刻都在“作假”,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人反成了一個比傻子還“傻”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