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耐藥性。 1963 年, 科研人員在雅典從一株大腸杆菌中首次分離出 TEM-1 型 β-內酰胺酶, 隨後發現攜帶 TEM-1 基因的轉座子在全球內各菌株中廣泛傳播;1973 年發現染色體介導的 C 型酶(AmpC) ,1983 年發現超廣譜 β-內酰胺酶(ESBL) ,這兩種酶能水解三代頭孢菌素。 少數細菌可產生金屬酶,對 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具有極強的破壞力。現在,革蘭氏陰性菌 已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同樣,對其他抗菌藥物,細菌也不斷表現出新的耐藥性。目前除已出現對萬古黴素敏感 性降低的金葡菌外,多重耐藥的革蘭氏陰性杆菌特別是腸杆菌、結核杆菌迅速增加。同時由 於一些抗菌藥物被作為動物促生產劑在動物飼料中作為添加劑, 使細菌耐藥性問題變得更加 複雜,如美國用尚未上市的新抗菌藥“奎奴普丁\/達福普丁”對臨床分離細菌做藥敏實驗,發 現部分細菌已對其產生耐藥性, 其原因可能與飼料添加劑中含類似成分有關; 再如臨床應用 時間並不長的喹諾酮類藥物,在國內由於廣泛使用,目前細菌對其耐藥性已十分嚴重。 五、抗菌藥物壓力與耐藥性: 與抗菌藥物的接觸(抗菌藥物壓力)是細菌產生耐藥的主要源動力。1985 年,著名學者 McGowan 指出了與醫院內細菌耐藥性的出現相關的 7 個方麵: (1)引起醫院感染的微生物 的耐藥性比引起社會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藥性更多見; (2) 醫院中耐藥菌株感染者使用的抗菌 藥物比敏感株感染或定植者使用的抗菌藥物多; (3)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的變化會引起細菌耐 藥情況的變化,如投入或停用某種抗菌藥物常與其耐藥性的消長有關; (4)抗菌藥物使用愈 多的區域耐藥菌分布愈多; (5)抗菌藥物應用時間越長耐藥菌定植的可能性越大; (6)抗菌 藥物劑量越大耐藥菌定植或感染的機會更多; (7) 抗菌藥物對自身菌群有影響並有利於耐藥 菌生長。 1998 年, StuartBLevy 在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上發表題為 《多重耐藥--一個時代的標誌》 的文章,認為(1)抗菌藥物隻要使用了足夠時間,就會出現細菌耐藥性,如使用青黴素 25 年後出現耐青黴素肺炎球菌、氟喹諾酮使用 10 年後出現了腸杆菌耐藥; (2)耐藥性是不斷 進化的,隨著抗菌藥物的應用,耐藥也從低度耐藥向中度、高度耐藥轉化; (3)對一種抗菌 藥物耐藥的微生物可能對其他抗菌藥物也耐藥; (4)細菌耐藥性的消亡很慢; (5)使用抗菌 藥物治療後,患者容易攜帶耐藥菌。 遺傳機製確定了細菌耐藥性的生化機製。細菌耐藥的生化機製主要有(1)抗菌藥物作 用靶位的改變; (2)抗菌藥物被細菌產生的酶滅活; (3)細菌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使抗菌 藥物不能進入細菌細胞或被細菌細胞膜的藥物泵排出細胞; (4)形成細菌生物被膜,為細菌 躲避抗菌藥物作用提供場所; (5)以上幾種機製的結合。細菌耐藥性既可在細菌間傳播,也 可通過人或環境進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