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眾傳播中的暴力問題
大眾傳播媒介中的暴力對兒童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持·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們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一係列實驗表明,電視和電影可能教授了攻擊性行為。在一項典型的觀察學習的實驗中,班圖拉分別就現實中的、電影和卡通片中的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在這3個場合中,兒童看到一個女性成人榜樣對一個大橡皮娃娃分別進行4種不同的攻擊性行為。結果發現,當孩子們被置於一個與他們剛剛看到的場景類似的玩耍情境時,他們會模仿看到過的動作,比起那些沒有看過影片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可憐的波波娃娃施以了更具暴力性質的襲擊。
在另一項實驗中,班圖拉將4~6歲的兒童分成兩組。兒童在電影中看到一個成年男子演示4種不同的攻擊性行為。但在影片快結束時,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另一個成人的獎勵;而另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榜樣受到懲罰。接下來,就讓兒童進入相似的場景中,電影裏榜樣的攻擊性行為所導致的結果(獎勵或懲罰),是兒童是否自發地模仿這種行為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看到榜樣受獎勵的那一組兒童,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另一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為了回答第二組實驗所帶來的問題——看到榜樣受獎勵的兒童是否比看到榜樣受懲罰的兒童習得更多的攻擊性行為,班圖拉在這兩組兒童看完電影回到遊戲室時,以提供糖果作為獎勵,要求兒童盡可能地回想起榜樣的行為,並付諸行動。結果表明,這兩組兒童在模仿攻擊性行為方麵沒有任何差異,即都能同樣精確地顯示出榜樣的4種攻擊性行為的順序。這說明,榜樣無論得到懲罰還是獎勵,兒童都習得了同樣的行為,隻不過沒有同樣地表現出來而已。
電影、電視、網絡、電子遊戲等各種媒體中大量的暴力信息,誘發並助長著兒童的攻擊行為。有研究者進行的短期控製實驗和長期跟蹤研究證實,電視暴力會增加觀看者攻擊行為的發生率。在短期控製實驗中,兩組被試先分別觀看暴力節目與非暴力節目的片斷,然後給他們提供電擊別人的機會。結果表明,觀看暴力節目的被試比觀看非暴力節目的被試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長期跟蹤研究的結果則顯示,被試童年時觀看暴力節目的數量能很好地預測其成人後的攻擊行為,即使在統計時控製了兒童最初的攻擊性水平,這種相關也依然顯著。英國曾在1993年發生兩起10歲小孩虐殺2歲小孩事件,其中凶手之一的喬恩,就是在長期媒體暴力影響下長大的孩子,他的爸爸經常租碟回來看,大部分是暴力類電影,許多時候,兩父子同坐客廳一同津津有味地看。喬恩往受害人臉上潑顏料就是模仿電影中的殺人橋段。
格伯納提出了“冷酷世界症候群”,又稱“卑鄙世界症候群”的概念。這一概念揭示了這樣的現象:長時間觀看暴力電視節目的人,會變得沒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對暴力及暴力的受害人漸漸失去敏感和同情心;而且因為看慣了暴力,所以要看更激烈的暴力才覺得刺激。於是在長期的電視暴力影響之下,這些人就變得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及愛心、難以與人愉快地共處。
對於這種媒介裏的暴力,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美國反電視暴力協會主席、精神病醫師托馬斯·雷迪斯基在對16個國家進行750次調查後發現,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暴力,25%~50%的責任應由大眾傳播媒介負責。69%的英國公民也認為電視上的暴力已經構成社會問題,德國母親呼籲取消電視暴力鏡頭。
9.大眾傳播效果應該如何看待
關於電視效果的論述是施拉姆兒童和電視的研究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的“兒童是電視的使用者”觀點的理論基礎。施拉姆指出,在某種意義上,“電視效果”或“電視影響”被深深地誤解了,因為它指的是電視對兒童做了什麼,它意味著:電視是主動的影響者,兒童是被動的接受者;電視是積極的,兒童是消極的;電視如子彈一樣打中了兒童,兒童原地不動,因此成為俘虜,成為犧牲品。施拉姆感歎道:沒有什麼東西比這種誤解背離事實更遠的了。
施拉姆把兒童和電視的關係比作自由的顧客和自助餐廳的關係,他說:“現在有兩個得到普遍承認的形象:一個是兒童的形象——他們是受到電視進攻的毫無反抗能力的目標;另一個是電視的形象——它是一家巨大的、輝煌的餐廳,兒童在那裏選擇他們目前最需要、最喜歡的食品。這後一個形象更為真實。”那麼,什麼是電視效果呢?施拉姆認為,效果一定和兒童過去的生活經驗相聯係:①每個兒童獨有的生活會成為他看電視興趣的來源,而相對穩定的電視興趣又使他積累了一定內容的經驗和思想。②這種經驗和思想進入兒童的生活,和兒童以往的、已經儲存的生活經驗、思想相融合,形成新的經驗和思想。③當兒童再接觸電視時,這些新的經驗和思想又成為原始的經驗和思想,如果某些電視內容觸發了兒童的原始經驗,作為結果,兒童會經過分析和判斷,拋棄一些東西,儲存一些東西,吸收一些東西,可能還有一些模仿行為公開地發生了,這就是電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