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衛在探討大眾傳播效果時談到,在做媒介研究的過程中,父母、教師與我談論最多的是大眾媒介的消極影響。大多數認為電視、卡通、電子遊戲機、計算機和網絡,都會導致兒童學習成績下降或學習不良社會行為。比如,看了武打片或卡通,就會產生暴力行為;讀了言情故事,兒童就會早戀;玩了電子遊戲機,兒童就會不專心學習;如果上網,肯定要結交壞朋友。每當兒童中出現不好的思想和行為時,父母或教育者就開始責備媒介。其實這對媒介是不公平的。大量的研究說明,即使兒童使用同一種媒介,觀看同一內容,不同的兒童受到的影響依然是不同的。如多數兒童看了某個電視片或玩了某種遊戲,並沒有受到“暴力”的影響,但有的兒童看了之後,就產生了侵犯性行為[17]。卜衛的意思是,我們在研究大眾傳播對兒童影響時,要考慮到媒介的影響是與兒童個人的原有認知結構、態度、個性及價值觀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的媒介興趣和媒介選擇,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兒童接受了或改變了某些知識、社會觀念和行為規範。換句話說,媒介影響是媒介傳播和兒童個人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在看待大眾傳播效果時,還要注意傳播效果的時滯問題,即大眾傳播對兒童的影響從發生到產生效果需要一段時間。我們知道,大眾傳媒就像一把雙刃劍,對兒童既有正麵的影響,也有反麵的影響。時滯問題告訴我們,在看待大眾傳播帶給兒童影響時,還需要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大眾傳播的效果,可能不是某一時刻就體現出來,而是隨著孩子成長,慢慢地呈現出來的。
注釋
[1](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第20頁。
[2](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第21頁。
[3](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第21—22頁。
[4](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第23頁。
[5]卜衛:《媒介與兒童教育》,新世紀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頁。
[6](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第27頁。
[7](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頁。
[8](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頁。
[9](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
[10]方建移等:《社會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頁。
[11]方建移等:《社會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頁。
[12](美)勞拉·E.貝克:《兒童發展》,吳穎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63頁。
[13](美)勞拉·E.貝克:《兒童發展》,吳穎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63頁。
[14]孫雲曉主編:《獨生子女教育啟示錄》,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頁。
[15](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頁。
[16](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頁。
[17]卜衛:《媒介與兒童教育》,新世紀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