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眾傳播讓兒童患上媒介依存症
現今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但是人們越來越容易患上媒介依存症。這是現代人的一種社會病理現象,其特點是:過度沉迷於媒介接觸而不能自拔;價值和行為選擇等一切行動必須從媒介中尋找依據;滿足於與媒介中的虛擬社會互動而回避現實的社會互動;社會性格孤獨、自閉等。“沙發土豆”、“電視人”、“容器人”、“鼠標土豆”和“上網癮”等現象都是媒介依存症的表現。日本學者提出了“電視人”、“容器人”等新詞彙,就是指那些把閑暇時間都用在大眾媒介上,卻無法應付現實世界的人。這樣的人由於接觸電視過多,減少了與現實社會的交往,就像一個罐裝的容器,封閉而孤獨,但他們對於大眾媒介卻又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大眾傳播媒介對他們來說就像“最高尚、最有效的一種社會麻醉品;中毒的人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病端”。
一個人越是依賴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也就越大。這點反映在兒童傳播中,也是一樣,現在有許多的小孩子沉浸於數字傳播中,享受著過度的娛樂刺激,醉生夢死,對現實生活不聞不問,失去熱情。因為網絡上有太多的信息,一有問題就可以上網問百度,所以這些孩子對上學的熱情都減弱。孩子們滿足於間接了解世界的方式,把積極參與事件變成了消極旁觀,漸漸地不再關心身邊的人和事,不再熱心參與社會組織活動,同時,由於信息大量的湧入而造成的信息過量,使人們對信息產生了一種冷漠的態度。此外,兒童過多地依賴於媒介帶來的間接交流之後,人際間的社會交往、互動逐漸減少,社會性行動受到限製,與社會、群體逐漸疏遠。
6.大眾傳播使兒童步入大眾社會
有學者指出,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大眾社會”,大眾社會是一種社會功能障礙,是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非個人化特性而導致社會中的人個性的喪失。大眾傳播媒介橫亙於人與人之間,減少了傳播中人際交往的機會;而且大眾傳播媒介也減少了社會中亞文化群的多樣性,使社會文化過分趨同,造成了大眾社會。由於人們長時間接觸媒介,造成了數百萬人接受了媒介表達的角色模式,因而社會中人們說話、穿著、思考、行為以及反應的方式都逐漸變得一樣。大眾社會理論指責媒介造成了標準化趨勢的產生,因而阻礙了文化的生長和多元化。這一點對於現在兒童,影響特別大。兒童正處於成長階段,他們現在每天一睜開眼,就被媒介所包圍著,在大量信息的轟炸下,兒童很容易失去理性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不假思索地跟隨著媒介的信息潮流,通過媒介參與了社會問題,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差距在不斷地變小,整個社會變成了同一的大眾社會。
7.大眾傳播的泛娛樂化問題
在當今社會,我們會發現大眾傳播媒介有一種過度娛樂化的現象。泛娛樂化指的是大眾傳播媒介在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對低俗化的娛樂文化的盲目追求,從而導致媒介過於強調娛樂的作用,而忽視其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教育功能。
《娛樂至死》是波茲曼批判主義學術書籍,這本書闡述了傳播媒介是如何對文化產生影響,而我們的文化又是如何向著淺薄無知墮落的。波茲曼指出,隨著印刷術時代漸漸沒落,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地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下麵這個例子,深刻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近日,一則來自鄰國印度的消息,再次引發了家長和教育專家對兒童讀物的關注。據印度媒體報道,中國教育專家呼籲對以兒童讀物名義銷售的書籍提高警惕和加強監管,因為它們當中包含著越來越多的暴力和色情內容。
《金陵晚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童書市場潛力巨大,很多出版商在出版童書時,會用一些低劣的內容來吸引孩子的眼球。而多數家長在給孩子選擇童書時,並不會過多在意書中的具體內容。
少兒愛逗留成人漫畫區
邵女士的兒子今年讀3年級,前幾天,兒子借回來一本兒童讀物,邵女士隨便翻翻後,感覺有些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