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兒童大眾傳播與傳播效果
(一)相關研究概述
對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方麵較早予以關注的是兩本同時於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出版的著作:一本是由戴維·艾爾凱德所著的《蕭瑟的童年:拔苗助長的危機》(1981年);另一本是由瑪麗·威妮所著:《失落童年的兒童》(1984年)。封麵上有非常相似的簡短醒目的廣告語,簡潔地表明書中要論述的主題:“成長得太快又太早”(艾爾凱德),“在性與毒品的世界中飛速成長”(威妮)。
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約書亞·梅羅維茨的《消失的地域》,這兩本書都出版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巴裏·桑德斯的犃犻狊犳狅狉狅狓、雪莉·斯坦格與喬·金哲羅的論文集《兒童文化》,這兩本書出版於90年代中期。同樣這些書的副標題或封麵廣告詞都表明了它們的內容特色。例如,“電視如何改變兒童的生活”(波茲曼),“電子媒體對於社會行為的影響”(梅羅維茨);“在電子年代中讀寫能力的崩潰與暴力的興起”(桑德斯);以及“童年的共同建構”(斯坦格與金哲羅)。在此之後,大衛·帕金翰發表其著作《童年之死》,從副標題“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能看出該著作的內容主旨。
下麵我們對這些學者的觀點做個簡要的介紹:
1.艾爾凱德的觀點
艾爾凱德認為,由於電視缺乏舊媒體(如報紙、廣播)所具有的“知識障礙”,因此電視並不需要兒童通過學習而獲得理解它的能力。兒童借助電視簡化了他們對信息的接近,電視將從前保留給成人的經驗公開展示給了兒童:“幼童無法通過言詞描述來想象的暴力與性親密鏡頭,現在卻直接而形象地呈現在電視屏幕上。”在一定程度上,這意味著人類的經驗變得“同質化”。盡管這樣,出於兒童不了解自己所看到的內容,電視因此就產生了一種“虛假世故”的現象,這種情況轉而導致成人把兒童們當成比他們實際年齡更大的個體來對待。艾爾凱德對於當代的兒童書籍也有類似的議論,他認為這些書籍主要關注於人們的貧窮、殘疾、病痛以及煩亂的心情這些問題,會帶給兒童更多促使他們提前長大的壓力[1]。
2.瑪麗·威妮的觀點
瑪麗·威妮在著作《失落童年的兒童》上回應了艾爾凱德的觀點。她也指出了一些正在影響著兒童的普通社會問題。盡管她很謹慎地避免誇大這些問題,卻仍認為就家長而言是普遍地“失去控製力”,並且在整體上有一種“對於兒童監督日益衰退”的趨勢。威妮認為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為“兒童的外觀、說話與行為方式,沒有一點兒童樣”的事實感到沮喪不已。研究中她運用大量的新聞作為證據,她認為:大多數的父母在麵對其無力改變現狀這一事實時,不是冷漠、無知,便是認命[2]。
威妮對電視的擔憂,在她早期的著作《電視:插電的毒品》中有廣泛的發揮,在這本書中,她提出:無論看的是什麼,電視剝奪了兒童遊戲時間,以及其他健康互動的形式。越來越多的父母把電視簡單看作是一個“保姆”[3]。根據威妮的說法,他們的“批評能力過早地被喚醒了”[4]。
3.波茲曼的觀點
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正在導致童年的消逝”。波茲曼認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決於當時社會的大眾媒介形式。他提出了兩個相應的命題:印刷媒介有效地將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明了童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模糊了成人與兒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導致童年在北美地區的消逝[5]。童年觀念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傳播環境。在談話時代,當一個孩子學會如何說話的時候,他也就變成了一個成人,一個全麵參與社會活動的成人。既然所有重要的社會活動都涉及麵對麵的口頭傳播,那麼,在說與聽方麵的完全勝任也就變成幼兒與成人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