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5)(2 / 3)

“沉默的螺旋”最早見於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內爾紐曼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1980年紐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全麵的概括。其基本思想是,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會懲罰,個人在表明自己的觀點之前要對周圍的意見環境進行觀察。當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或者“優勢”意見時,傾向於積極大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當發現自己屬於“少數”或者“劣勢”意見時,一般人會由於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者附和多數人的優勢意見。

這個理論在兒童群體傳播中也是可以運用的。比如筆者有一次在幼兒園裏看到一些小朋友在吃點心,吃完點心後,筆者叫某個小朋友去洗手,他不肯,這時筆者沒有直接去批評或教導他,而是轉向其他小朋友,筆者問其他小朋友,吃了點心後,手髒了,該怎麼辦啊?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回答:應該洗手。然後這些小朋友就去洗手了,後來唯獨之前的那個小朋友沒有洗手。筆者又表揚洗過手的小朋友,並且說,講究衛生的寶貝是好孩子。這個沒洗手的寶貝再也待不住了,他說,我也要洗手,我也要做好孩子。

2.群體社會化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裏斯於1998年在《兒童的環境在哪裏?——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一文中,首次提出“群體社會化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假設是: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高度的情境特殊性,在一種情境下學到的東西不一定會表現在另一種情境之中。這是因為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行為。所以,父母對兒童的影響僅僅限於家庭情境之中。兒童獨立地在家庭內外習得兩套行為係統。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傾向於喜歡家庭外的行為係統超過家庭內的行為係統。於是,家庭外的行為係統逐漸取代、超越了家庭內的行為係統,並最終成為其成人人格的一部分。哈裏斯因此認為,父母對兒童沒有長期的影響。家庭外的環境(主要指同伴群體)才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環境。這一理論告訴我們群體傳播在兒童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成人,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及時地將孩子帶入群體中,充分發揮群體傳播的作用。

四、兒童組織傳播與傳播效果

兒童長大到一定程度,就接觸了一些組織,比如幼兒園、教育機構等。組織傳播對他們的成人具有什麼樣的傳播效果呢?以下我們主要從幼兒園這一組織分析組織傳播的效果。

1.組織的導向效果

幼兒園能夠營造一種環境力量,對孩子們產生巨大影響。良好的環境(包括物質與精神)條件能使園裏成員在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園規園風、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人際關係等方式表現出來的組織文化,一方麵對兒童起著教育和指導作用,另一方麵,優美、整潔、有秩序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又對每個人起著陶冶情操和規範行為的作用。園裏的製度章法和集體輿論,也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心理製約力量,對個體行為和集體行為產生製約和規範作用,使兒童自覺約束自己,以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這種教育、指導與規範作用是無形的,又是無所不在的。它對兒童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兒童的心田,陶冶著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較快地適應園所集體的要求,克服和改變不符合園所集體的行為。這種影響巨大而深遠,在時間上也特別長久,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發揮作用。

2.組織的凝聚效果

幼兒園具有一種凝聚力量,這種力量能使組織成員保持親近和諧融洽,願意留在組織裏並為其服務的一種心理力量。健康向上的幼兒園園風,體現著良好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心理趨勢和文化氣勢,組織文化的這些內核,能使園裏的兒童形成共同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從而激發出高度的自覺性和創造性,產生巨大的凝聚力。任何一個組織,其組織文化的正麵作用對組織成員的影響越大,則凝聚力越強,越易於使組織成員投入全力,分擔責任,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形成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工作態度和群體意識;反之,如果組織文化沒有得到組織成員的一致認同,或者組織文化的負麵作用影響較大,則組織將成為一盤散沙。

3.組織的激勵效果

所謂激勵,是一種能使個體將外來刺激內化為自覺行為的適當刺激,是促使完成目標行為處於積極狀態的外在因素。園所良好的組織文化,對兒童是一種無聲的要求,特別是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標追求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激發兒童形成集體榮譽感,兒童之間可以進行認識、情感和態度等各方麵的充分交流,使個人與集體之間產生一定的反饋聯係,使兒童產生對集體的期望和精神上的歸屬需要,從而增強主體意識和社會意識,發揮集體和組織對兒童的影響和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