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專注用心陪孩子。當你陪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就不要再去想別的事情,專心陪孩子吧,當你和孩子在交流、談話的時候,請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所講的話上,認真地聽清楚並給予回應,真正地與孩子溝通。用心與專注的陪伴,才是真正的親子互動。
三、兒童群體傳播與傳播效果
(一)兒童群體傳播的特點
群體是一定數量的個體基於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組合而成的係統。兒童群體傳播,就是指兒童在這樣一定數量個體組成的係統裏進行的信息傳遞和交流活動。這裏我們分析一下兒童同伴交往的發展階段。
(1)客體中心階段。這時的兒童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體物品上而忽視對方的存在和要求。6~8個月的兒童通常互不理睬,隻有短暫的接觸,如朝同伴偶爾看看、笑笑或抓抓等。這種情況一直會持續到1歲。有學者觀察了6~10個月嬰兒的行為表現,發現其60%的行為都屬於這種情況。這種單方麵的社交是同伴交往的第1步。當一個嬰兒的主動交往行為成功引發另一個嬰兒的反應時,兒童之間的交往新階段就出現了。
(2)簡單交往階段。這時的兒童已能對同伴的社交行為做出反應,會經常企圖去控製另一個嬰兒的行為。有學者觀察了一個日托中心內6名12~18個月相互熟悉的嬰兒的社會交往行為,結果發現,所有的嬰兒對其周圍的其他同伴都是非常注意的,並經常表現出與同伴的身體的接觸、相互的對笑和說話,甚至相互地給或取玩具等。研究結果表明,該時期的兒童在進行獨立活動的同時,可通過對周圍環境的留意來獲取同伴的信息,並且由於觀察和模仿同伴的行為,開始了直接的相互接觸和影響,從而使同伴的交往進程步入簡單的社會交往階段。
研究者在對這一時期兒童的交往行為進行分析時,引入了“社交指向行為”的這一指標。“社交指向行為”即指兒童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種具體行為。兒童在做出這些行為時,總是伴隨著對同伴的注意,也總能得到同伴的反應。具體如微笑和大笑、發聲和說話、給或拿玩具、身體的撫摸、輕拍或推拉、較大的動作(如走到同伴旁邊,然後跑開)、玩與同伴相同或類似的玩具,等等。這些行為的目的都在於引起同伴的注意,與同伴取得聯係。這階段的兒童就是通過這種交往行為積極地找尋自己的同伴的,同時也對同伴的行為做出反應,並進而相互影響的。
(3)互補性交往階段。這時的兒童出現了更多更複雜的社交行為,相互間的模仿已較普遍,兒童不僅能較好地控製自己的行動,還可以與同伴開展需要合作的遊戲,表現出相互影響的時間增長、內容和形式也更為複雜的互補或互動的角色關係,如“追趕者”和“逃跑者”、“給予者”和“接受者”遊戲的大量出現。這一階段兒童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間的社會性遊戲的數量明顯增長。有學者曾將10~24個月的兒童按年齡分為3組:10~12個月組、16~18個月組、22~24個月組,並讓他們分別與自己的母親、不熟悉的同伴以及同伴的母親在一起,以研究這3組兒童究竟喜歡和誰玩、怎樣玩。結裏發現,16~18個月,22~24個月的兒童社會性遊戲明顯多於單獨遊戲;同時,這3組兒童中,即便是10~12個月的兒童也最喜歡與同伴玩,而相對較少與母親玩,並且隨年齡增長,與同伴遊戲的數量更明顯多於與母親遊戲的數量,還特別不願意與陌生人玩;另外,16~18個月似乎是個轉折期,兒童的社會性遊戲迅速增長,其選擇的對象多是同伴,與母親遊戲的數量顯著下降。
2~6、7歲的同伴間的交往隨著兒童認知能力、言語技能和社會交往技能等的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兒童進入學校學習之後,與同伴交往的意識和機會大大增加。他們互相交流思想、進行合作以及分享的能力逐漸提高。他們逐漸形成的非正式群體在同伴的社會交往中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同伴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了。
(二)兒童群體傳播的效果分析
在第一章中,我們在介紹群體傳播時曾經講到群體傳播的特點,包括群體規範與群體目標,群體壓力與趨同心理,群體感染與群體模仿。兒童群體傳播效果也受到這幾個方麵的影響。另外,我們下麵介紹兩個理論來進一步分析兒童群體傳播的效果問題。
1.沉默的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