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4)(3 / 3)

(2)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有助於父母全麵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培養孩子。孩子渴望與父母交流,他們常常會在與父母的閑談中道出自己在學校中的各種經曆。如果父母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訴說,就會對孩子的個性、交友和處事有個清晰的了解,在教育和輔導孩子時就比較容易,而且也有效得多。

台灣著名女作家羅蘭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就有這方麵的感受。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曾做過笨學生,那是在小學6年級的時候。我的算術不好,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雞兔分籠和童子分桃等問題時,我是怎樣的聽不懂。而且老師越是單獨給我講,我越是聽不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聽不懂……我很感謝我的父親,當我拿著算術48分成績單回來見他的時候,他說:‘你理解力不行,但記憶力很好,現在不要忙,等你長大一點,理解力會慢慢成熟的。’後來,事實證明,到了高中,我的幾何、代數就都不成問題了。”

正是由於父親與女兒在交流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肯定,幫助羅蘭擺脫了學業失敗的困擾,使羅蘭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

(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有助於加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滿足兒童的情感需要,促進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如果兒童在生命之初,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相親相愛,體驗到家庭生活的溫馨,他就會產生一種與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這種早期的生活體驗對他一生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據調查結果顯示,40%以上的獨生子女“非常願意”與父母交談,其中20.1%的獨生子女與母親天天交談,與父親天天交談的為15.1%。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第一,將近一半的獨生子女“非常願意”與父母交談,加上“比較願意”交談的獨生子女人數,達80%左右。但是,能夠與父母“天天交談”的百分比分別隻有15%和20%,加上“經常交談”的,也不過60%左右。所以我們說,獨生子女與父母的交流不夠充分。第二,與父親談話的意願低於母親,與父親談話的頻次也低於母親。

(二)如何提高兒童人際傳播的效果

對於父母而言,如何提高與孩子的人際傳播或者親子傳播的效果呢?

(1)花時間陪陪孩子。多花一點時間陪孩子,下班回到家,也許你很累,或者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孩子一整天沒有看到你,此時一定會很希望與你互動。就算是再忙再累,總能抽出20分鍾時間陪一陪孩子吧。哪怕隻是抱一下孩子,和孩子在家附近散散步,或者是很簡單地和孩子待在一起,關注孩子的活動,這很簡單,卻可以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溫暖。

(2)關注孩子的發展。仔細觀察孩子今天是不是看起來比較不開心了?孩子正在做什麼?孩子最近又學了什麼知識了?主動地去關注孩子的動態,了解孩子一天發生的事情。當然沒有辦法很詳細地去了解,但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呢”,並不難吧。很多家長甚至當孩子主動告訴他們的時候,都隻是敷衍一下,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被忽略。

(3)傾聽孩子的心聲。主動關心孩子,並且認真傾聽孩子告訴你的事情,真正靜下來聽聽孩子講的話,了解孩子內心所想的;耐心地把孩子的話聽完了再出聲,而不是孩子講一句,你就插了三句。傾聽孩子有助於你更直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4)創造機會和孩子在一起。與孩子遊戲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者是一起探索解決問題,一起玩,本身對孩子來講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重視,被愛著。而且,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加上家長的引導,可以幫助孩子發展邏輯思維。遊戲中還可以透過一定的規則,教會孩子如何為人處事。

(5)與孩子外出。當你有空的時候,不妨帶上孩子,一起到外麵去走走,親近大自然是很好的選擇。孩子天性都是愛玩的,你們有很多可選擇的地方,很多可選擇的活動,但不管是什麼活動什麼地點,都可以增加你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6)適當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學校或社會上的一些機構會不定期舉辦一些親子活動或者比賽,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盡量去參加,既有意義,又能讓孩子高興,還是一次美好的回憶。通常這些活動是需要親子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彼此之間的距離是很靠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