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4)(2 / 3)

綜上所述,兒童自我傳播效果取決於自我中心語言的發展程度。

2.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特性

兒童思維過程中都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也沒有認識到別人會有著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其他人的想法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例如,皮亞傑在著名的“三山問題”實驗中,在桌子上向兒童呈現一個“三山模型”,讓兒童站在一邊,然後讓一個洋娃娃圍繞該模型,站在不同的位置觀看這“三座山”,讓兒童從備選的照片中選出一張符合當前洋娃娃觀察到的山的形狀。研究結果表明,學前期兒童一般不能完成這一任務,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視角位置來選擇照片,也就是他自己看到什麼便認為別人也是如此。

(二)兒童自我傳播的效果分析

兒童的自我傳播效果受兒童“主我”、“客我”的塑造程度影響。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人有自我感,而自我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兩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方麵:一方是作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I),它以個人麵對某一事物的行為和反應體現出來;另一方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換句話說,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動中形成的。米德認為心靈是社會性的,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得到發展的。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互動而認識他們自己,他人告訴這些個體自己是誰。

布魯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動論》一書中提出的“自我互動理論”,也對內向傳播即自我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進行了很好的說明。這個理論認為,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即自我互動。人在對自身認識的這個過程中,能夠認識自己,對自己進行審視,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井能夠對自己采取行動。布魯默指出,人的自我互動,在本質上來說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在自我互動過程中,人腦中會出現關於他人期待的印象,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義,個人會考慮這些期待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但是個人又不是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些期待的,在內向傳播的過程中,個人沿著自己的立場或行為方向對他人期待的意義進行能動的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和加工,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加以組合。

筆者認為,兒童主我、客我的發展受到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社會化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發展的情況下,兒童的自我傳播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高。

二、兒童人際傳播與傳播效果

(一)兒童人際傳播的作用

兒童的人際傳播就是指兒童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其他個體包括家長、教師、同伴等等,具體體現在兒童在生活、學習、娛樂中與其他個體的互動交流。在此介紹家長與兒童的親子傳播對於兒童的作用。

(1)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能夠影響兒童智力和人格的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1000名兒童進行過追蹤研究,結論是如果把一個人17歲時達到的智力看做100%,那麼大約有50%是在4歲前完成的,30%是在4~8歲時完成的,20%是在8~17歲時完成的。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問題:一是人的智力發展主要是在兒童期完成的;二是兒童期智力發展的主要環境是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其中親子之間的交流狀況是家庭精神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麵。

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點,也就是說,與學校中師生之間發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個家庭成員共同地和一個孩子交流。父母與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麵對麵地交流機會,無論是交流的內容還是交流的時間都要多於學校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這一特點決定了家庭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和人格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

社會學家伯恩斯坦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階層的家庭,由於父母所用的語言內容和質量的不同,直接影響兒童個性品質的發展。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中,由於父母使用語言的不準確、詞彙貧乏,甚至經常用一些粗魯的語言,往往使兒童智力發展遲緩,形成多種不良的個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