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複信息。重複傳播信息是傳播中常用的說服技巧,重複信息有助於態度的學習和對字詞所含情感意義的學習,重複也有助於傳播受體記住信息本身。當然,重複太多也會產生傳播主體不希望看到的效果。重複與傳播效果呈曲線關係,在適度的重複下達到最強的效果,但在高度重複下效果則將減弱。比如現在有些雜誌(見圖7-5),喜歡對個別字眼進行強調和重複,姑且不說效果如何,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技巧。
(3)利用圖像。電視、IPAD等一些媒體為什麼受歡迎,和它們的圖像傳播很有關係。在傳播中,常見的技巧是采用圖像伴隨文本消息的聲音。圖像能增強消息的說服力,是因為:圖像有助於吸引人們注意消息;圖像增進人們對消息內容的學習;圖像引起的正麵情感反應可以轉移到消息的其他方麵。研究發現,當接收者投入的注意力較少的時候,不相關的圖像會對態度改變產生最大衝擊力;而當接收者投入的注意力較多的時候,相關的圖像會對態度改變產生最大衝擊力[10]。以下是《逃家小兔》的封麵和內頁,《逃家小兔》是一本著名的繪本,但是有些內頁的黑白色圖像,卻並不見得受孩子們喜歡。
注釋
[1](美)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史安斌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頁。
[2]劉儒德主編:《學習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頁。
[3]邵郊:《生理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頁。
[4](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頁。
[5](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頁。
[6](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頁。
[7](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頁。
[8](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頁。
[9](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頁。
[10]董璐編著:《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頁。
第四節 兒童傳播類型與傳播效果
一、兒童自我傳播與傳播效果
(一)兒童自我傳播的特點
兒童自我傳播就是兒童自我信息的溝通。兒童自我傳播的兩個明顯特點是:一是自我中心語言的發展;二是自我中心思維的特性。
1.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發展
布魯默認為,人們在沉思默想時的無形的自我傳播,用的是內部言語;把思維結果表達出來的有形的體外傳播,用的是外部言語。內部語言是一種私人語言,用來指稱或標識自己的私人感覺,這種語言有的根本不能用聲音表達出來,有的即便能表達出來別人也不能理解,人的很多心理活動都是不能用語言向他人傳達的。
皮亞傑根據觀察把兒童早期的語言功能分為“自我中心語言”和“社會性語言”兩大類。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語言”是一種“我向”語言,是兒童自己給自己說話,其主要的功能不在於交際;“社會化語言”才是一種“他向”語言,其目的是對聽話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包括傳遞信息、批評與嘲笑、祈使與威脅、提問與回答等。因此,社會化語言才是語言交際功能的真正發揮。皮亞傑發現,自我中心語言在兒童早期的語言交際中占有很大比例。3~4歲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超過社會化語言,5~6歲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的比例有所下降,略低於50%,而到了7歲時有明顯下降,僅有28%。
維果茨基發現,幼兒的自我中心言語常常出現在特定的情景中:幼兒似乎處在一個具有中等難度的問題情景中,這個問題情景是在他們熟練掌握的範圍內。當幼兒與能敏感地支持他們活動的成人一起活動時,他們會比較多地使用自我中心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