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學者認為談話時雙方應遵循一些原則,比如格瑞斯從總體上提出了一套假設性原則,隻要參與談話的各方能夠遵循這些原則,便可以進行一致性的談話。他認為,第一個也是最具概括性的是合作原則——談話各方的參與必須是適宜和得體的。例如,如果有人向你提問,你要麼正麵回答,要麼至少對提問者示意,或用別的方式做出回應。否則的話,別人會覺得你無禮。如果有人未能得體地完成自己的言語行為,造成交流上的混亂,破壞了談話的一致性,那麼每個人都會感到不快。具體而言,要實現合作必須遵循下麵4項基本原則:一是數量原則:談話的參與者應當提供足夠的,但並非過量的信息,作為對談話的貢獻。如果你三言兩語敷衍了事,或者長篇大論惹人厭煩,那麼你都違背了數量原則。二是質量原則:談話的參與者貢獻的信息和思想必須是真實的。無論是信口雌黃還是言不由衷,都違背了質量原則。三是相關性原則:你的發言必須與談話的主旨有關。如果你東拉西扯,那麼就違背了相關性原則。四是表達方式原則:談話中切忌閃爍其詞、故弄玄虛或者缺乏條理[1]。
(六)提問技巧
兒童傳播中,成人在向兒童提問時,往往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提問技巧:
(1)封閉式提問:封閉式提問的問題比較具體,對方用簡短、確切的語言即可做出回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適用於收集簡明的事實性資料。
(2)開放式提問:開放性提問的問題比較籠統,旨在誘發對方說出自己的感覺、認識、態度和想法。適用於了解對方真實的情況。
(3)探索式提問:又稱探究式提問。探索式提問的問題為探索究竟、追究原因的問題,如“為什麼”,以了解對方某一問題、認識或行為產生的原因。適用於對某一問題的深入了解。
(4)偏向式提問:又稱誘導式提問。偏向式提問的問題中包含提問者的觀點,以暗示對方做出提問者想要得到的答案,如“你今天感覺好多了吧?”
(5)複合式提問:複合式提問的問題為2種或2種以上類型結合在一起的問題。如:“你是在哪裏做的檢查?檢查結果如何?”此種提問易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故應避免使用。
(七)傾聽技巧
(1)集中精力。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專心,不要輕易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到傾心細聽。
(2)及時反饋。雙目注視對方,積極參與,及時反饋,表明對對方的理解和關注。
(八)反饋技巧
(1)肯定性反饋。對對方的正確言行表示讚同和支持時,應適時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語言或點頭、微笑等非語言形式予以肯定,以鼓勵對方。
(2)否定性反饋。當發現對方不正確的言行或存在的問題時,應先肯定對方值得肯定的一麵,然後以建議的方式指出問題的所在,使對方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易於接受批評和建議。
(3)模糊性反饋。當需要暫時回答對方某些敏感問題或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可做出無明確態度和立場的反應,如“是嗎”、“哦”等。
(九)說服技巧
萊平格爾可以說是說服理論的集大成者。以下我們分析一下他的理論在兒童傳播中的運用。
1.刺激—反應設計
這一設計的假設是,當所傳遞的信息同受眾的原有態度趨於一致時,刺激將影響人的行為。刺激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直觀的和暗示性的。
兒童的傳播機製也會依附這一心理態勢,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在刺激作用下將會做得更好。在家長和老師的激發作用下,忍受壓力,不斷進取,為自己的人生積累一定的基礎性知識,從而能夠具有對這個世界的一定程度的認知性。
2.激發動機設計
這一設計假設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產生的。信息交流作為一種人類行為也同樣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
成人作為傳播主體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發現兒童的需要,特別是那些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才能保證信息傳播產生理想的效果。
3.認知性設計
這一設計假定人是有理性的,不會盲目地接受傳播者所傳遞的任何信息,而以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念對信息進行評價,決定取舍。因此,傳播者要使受眾自願接受自己所傳遞的信息,就必須以事實、信息和邏輯推理為基礎,“讓事實本身來說話”,而不應單純地強調自己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