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喻法
運用具體的感人形象喻證抽象的觀點和道理的方法。一般是用人們比較熟悉的而又容易理解的具體事物,來證明人們比較生疏且比較抽象的道理。對於年幼的兒童由於認知的受限,成人要擅於用生活中形象的事物喻證一些抽象的道理。
3.假借法
傳播主體有目的的把自己本人的觀點或行為與接受者普遍喜歡的美好的事物聯係起來,使人易於接受。假借形式有3種類型:第一,假借符號,這是假借具有象征性、標記性和寓意性的符號來表達欲傳播的觀念。第二,假借聲音。把人們熟知的聲音或音樂巧妙恰當地搬到傳播活動中來,可以增強傳播內容的可信性,也容易形成進行有效傳播的氣氛。第三,假借名人。通過把名人的事跡或者形象運用到傳播活動中,增強傳播的可信度。
成人在傳播內容時,如何能夠讓兒童能夠明了呢,可以假借一些兒童比較熟悉而又比較好理解的,或者兒童普遍喜歡的事物,比如童話故事的人和物,這樣有利於增強兒童傳播的效果。
4.比較法
用正反兩方麵的或相近相似的事實或觀點的比較來進行論證說理的方法。比較法可以使被論證的事物的某些層次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認識、評價該事物,使人能夠在大量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它們的不同點,在許多不同的現象中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在兒童傳播中,這種方法也可以被使用。通過比較,讓兒童更容易接受事物的某些變化或進展。
(三)鼓動技巧
1.情感激勵法
情感激勵法是屬於精神層麵的讚揚,通過抒發情感來達到傳播目的一種方法。這種情緒調節對於傳播活動的開展有重要意義。
2.理性分析法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傳遞理性類的內容。比如給孩子講自然、數學、科學類的內容時,可以用這種方法。它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說明觀點、剖析事理的方法。一般用這種方法是基於兒童對你所傳遞的內容非常關心,興趣很濃,並有親身感受或部分了解,這時,運用理性分析的方式是比較適合的。
(四)傳遞技巧
1.多說法和沉默法
在兒童傳播中,我們應該怎麼把傳播內容傳遞給兒童呢,比如有些家長是不斷地給孩子講故事,講故事中的哲理;而有的家長隻是在聽,保持沉默;還有些家長邊聽邊講。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研究表明,我們可以考慮采取多說法,這種方法的意思是,隻要傳播主體反複多次、不厭其煩地向傳播受體傳播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使其沒有機會和時間來選擇其他信息作為參考,傳播受體就有可能改變態度,采取傳播主體所期望的那種行動。當然這裏的次數要適度,情境要適宜。
另外,我們也可以采用沉默法,有時候幹脆在某個問題或事件上暫時采取不發言、不評論的回避態度,讓孩子自己先去演繹,最後再告訴孩子關於故事中的真理。
2.滋補法和接種法
如果有些孩子比較反感成人的某個觀點,那麼我們該跟他怎麼交流呢,從而讓他接受呢?這裏有兩種方法:
一是滋補法,即傳播主體事先向某些傳播受體灌輸或提供正麵論點的材料,以此直接建立或鞏固正確的立場和態度。孩子反感成人觀點,那麼按滋補法來操作,就是成人要強化自己的觀點,以讓孩子接受。
二是接種法,即通過對傳播受體的預存立場和所持正麵觀點加以輕微地攻擊或駁斥來達到抵製反麵信息的一種方法。同樣地,孩子反感成人觀點,那麼按接種法來操作,就是成人要反駁孩子反感的理由,以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觀點。
(五)談話技巧
在成人與兒童的傳播中,談話是經常性的一種傳播活動,那麼我們要注意哪幾個方麵呢?第一、內容明確。和兒童的談話上,要注意一次談話最好圍繞一個主題,避免涉及內容過廣,因為兒童的記憶容量有限,注意力相對難持久。第二,重點突出。成人在與兒童談話時,要對重點內容適當重複,以加強兒童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第三,語速適當。談話的速度要適中,適當停頓,給兒童思考、提問的機會。第四,注意反饋。交談中,注意觀察對象的表情、動作等非語言符號表現形式,以及時了解兒童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