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2)(1 / 3)

(二)滿足需求

施拉姆認為,兒童之所以看電視,是因為電視對兒童有用。電視的用處可概括為兩大方麵:一是滿足兒童情感需求;二是滿足兒童的認知需求。相應地,媒介內容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幻想性質s的材料為主,具有情感滿足作用;另一類則以現實性質的材料為主。施拉姆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作為這種劃分的基礎。在這個理論中,“快樂原則”是與兒童早期生活和“本我”概念相聯係的。追求“快樂”的滿足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最為原始的特征。它由先天本能和人的基本欲望組成,受“快樂原則”支配的狀態即“本我”狀態;而“現實原則”是與人生發展的進步階段和“自我”概念相聯係的。“自我”指在環境反複作用下,通過與現實妥協而盡可能滿足的需要[4]。

(三)獲得娛樂

英國心理學家威廉·斯蒂芬森在《傳播的遊戲理論》中認為,傳播的功能在於獲取滿足感和快樂感[5]。傳播學者克拉帕曾說,傳播的娛樂內容可使傳播受體忘掉憂慮焦急的問題而在心靈上獲得舒解[6]。

為什麼IPAD深受廣大兒童喜歡,就因為這一媒介挖掘並強化了媒介娛樂的這一功能,通過傳遞兒童豐富的娛樂信息,給兒童提供喘息和放鬆的平台。

(四)促進社會化發展

兒童如何從小孩走向成人,這裏有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並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媒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一,媒介為兒童提供“社會模特”,供他們“模仿”。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影響下,通過對示範行為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或改變的,因此該理論強調榜樣的作用。傳播媒介向傳播受體提供的“社會模特”,既有典型人,也有典型事,以期待傳播受體獲得與“模特”一致的價值觀念,並在行為上向其靠攏。第二,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研究者意識到的、由電視節目促成的積極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分享、合作、培養自製能力以及助人為樂等。大多數早期關於大眾傳播效果的研究,關注媒介的負麵的或是反社會的效果,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大概是受到公共電視節目《芝麻街》的影響,研究者開始關注電視節目可能的積極作用。

《芝麻街》是1969年10月10日在美國國家教育電視台首次播出,並於當年底轉到公共電視台播出的一套著名的、寓教於樂的幼兒教育電視節目。《芝麻街》綜合運用了木偶、動畫和真人表演等各種表現手法向兒童教授基礎閱讀、算術、顏色、字母和數字等基本知識,有時還教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通過新奇的節目模式,加上信息和娛樂的內容,《芝麻街》吸引了眾多兒童觀眾,並促使他們經常收看,它是迄今為止獲得艾美獎獎項最多的一個兒童節目,也是寓教於樂式兒童電視節目的開山鼻祖。在首映7年後,《芝麻街》成為風靡全球的節目,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長期播放。這個節目適合各個不同民族和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兒童,角色形象和藹可親而且深受觀眾喜愛,關注兒童的教育、價值觀和社會道德問題。

注釋

[1]奚曉霞主編:《教育傳播學教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2](美)威爾伯·施拉姆等:《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6頁。

[3]申凡、戚海龍:《當代傳播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頁。

[4]卜衛:《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頁。

[5](美)威爾伯·施拉姆等:《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頁。

[6]JosephKlapper,TheEffectsofMassCommunication,New York:FreePress,1960,p167205.

第三節 兒童傳播技巧與傳播效果

一、傳播技巧

何謂技巧?是指基本方法的靈巧運用。傳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練地靈活運用傳播原理、知識和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傳播技能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