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1)(1 / 3)

2013年4月6日下午,7歲的冉冉(化名)和4歲的浩浩(化名)與10歲的順順一起玩耍,並就地取材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劇情做“綁架烤羊”遊戲,順順將冉冉、浩浩綁在一棵樹上,用隨身攜帶的打火機點燃樹下竹葉,導致兩人被火燒傷。醫院診斷結果顯示,冉冉全身多處燒傷40%、浩浩全身多處燒傷80%。

江蘇省東海縣人民法院授理此案,法院認為,《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傳播對象主要是未成年人這個特殊群體,製作發行方應主動嚴格審查、過濾未成年人不宜的情節和畫麵,並負有提示風險、警戒模仿的注意義務。而其在製作、發行的涉案音像製品中,仍存在捆羊、用火煮羊等暴力情節和畫麵,對本案未成年人的行為認知產生了不良影響,誤導本案未成年人模仿其情節,導致冉冉、浩浩被燒傷的嚴重後果。

以上案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媒介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媒介對兒童有什麼影響?兒童傳播的效果有什麼特點?哪些因素會影響兒童傳播效果?

第一節 兒童傳播的效果分析

一、傳播效果概述

“效果”是指由某種動因或原因所產生的結果或後果。傳播效果是指傳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關注、留下了記憶、改變了態度、導致了個人的或社會的某種行為的變化。傳播效果研究在傳播學研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一)傳播效果的特點

1.傳播效果的重要性

傳播主體將傳播內容通過傳播渠道傳遞給傳播受體,最終的傳播效果是檢驗傳播過程順暢與否、傳播目的實現與否的重要依據。傳播效果是傳播目的的行動體現和檢驗根據。在傳播係統中,隻注重傳播過程,不重視傳播效果,是不可取的;當然隻重視傳播效果,不注重傳播過程,也是不應該的。總之,傳播過程與傳播效果是相互起作用的,缺一不可。

2.傳播效果的客觀性

傳播效果是傳播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從廣義上看,傳播效果包括對他人和周圍社會實際發生作用的一切影響和後果。狹義上看,傳播效果是傳播主體的某種行為實現其意圖或目標的程度。不管是結果、影響、後果,還是程度,傳播效果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正因為它的客觀性,可以使它成為我們判斷傳播過程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依據。

(二)傳播效果的類型

傳播效果的類型有很多種,在此作一個整理。

1.從效果的影響範疇來分

從微觀效果層麵上看,分為認知、態度、行為效果。外部信息作用於人們的知覺和記憶係統,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結構的變化,屬於認知層麵上的效果;作用於人們的觀念或價值體係而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屬於心理和態度層麵上的效果;這些變化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即成為行動層麵上的效果。從認知到態度再到行動,是一個效果的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

傳統的效果研究基本上是針對個體態度改變的效果研究。近年來,由於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影響,在態度改變的研究之外,認知與行為的效果研究也得到了加強。

從宏觀效果層麵看,分為環境認知、價值形成與維護、社會行為示範效果。首先,環境認知效果。在現代社會,我們對周圍世界的知覺與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傳播媒介,傳播媒介在影響著我們對周圍環境的知覺與印象。這種效果,傳播學中也稱“視野製約效果”,換句話說,大眾傳播製約著我們觀察社會和世界的視野。其次,價值形成與維護效果。傳播媒介在傳播中包含著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進步與落後的價值判斷,客觀上起著形成與維護社會規範和價值體係的作用。再次,社會行為示範效果。大眾傳媒的影響並不僅僅表現在認知和價值取向的領域,它還通過向社會提示具體的行為或行為模式來直接、間接地影響人們的行動。大眾傳播具有“地位賦予”的功能,一種行為如果得到傳播的廣泛報道和傳播,往往會成為一般人學習或效仿的對象。

2.從效果的影響方式來分

(1)改變的效果與穩定的效果。以往多數效果研究隻注重傳播對傳播受體造成的變化,但實際上,效果研究也包括傳播強化了傳播受體固有立場或態度的研究。因此,效果研究既應研究態度的變化,也應研究態度的維持。

(2)積累效果與非積累效果。積累性效果是指多種信息導致的長時間的積累性變化;非積累性效果,則指接觸單一信息所產生的變化。

(3)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大多數的傳播效果研究,針對的是接觸一種信息之後緊接的、即時的、相對短期的效果;當然也有一些效果研究,探討接觸媒介後經過一段時間所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