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1)(3 / 3)

(二)傳播的社會功能

拉紮斯菲爾德提出了大眾傳播的3個社會功能:①授予地位的功能。②促進社會準則的執行。③麻醉精神的消極功能。授予地位是指大眾傳播媒介能使個人或集體的地位合法化,從而給這個人或這個集體以聲望,並提高他們在社會當中的地位及權威性。大眾傳播媒介還可以通過其影響力,發起有組織的社會行為,或通過揭露某些背離社會準則的行為,重申社會準則,並促進社會準則的實行。麻醉精神被拉紮斯菲爾德認為是不為人們所注意、基本被忽視的一個消極功能,也是一個負功能。他認為,大眾傳播向讀者、聽眾和觀眾提供大量的信息,因而人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來閱讀、收聽和收看這些信息,而用來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就越來越少,結果變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消極議論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是說,人們隻能消極地從大眾傳播活動中來認識和了解社會,結果使人們在政治上變得冷漠而遲鈍。“就這一點而言,大眾傳播可以算是最高尚、最有效的一種社會麻醉品。”

(三)傳播功能的歸納

施拉姆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得出了較為全麵的傳播的功能,他將傳播的功能歸納為探測、協調、教育和娛樂4個方麵。

1.探測

探測社會環境,收集社會環境信息是傳播的第一個基本功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類傳播活動,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起收集社會環境信息的作用。施拉姆用“社會雷達”來比擬這一功能是非常恰當的,雷達的功能就是對周圍環境進行監視,尋找目標,根據所接收到的信息去確定目標的性質與方位等。

2.協調

通過傳播可以協調個體或群體的行為,也就是通過傳播活動將探測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之後,製定相應的對策去有效地協調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各部門,以及社會各部門之間的活動。傳播一般通過解析信息、製定對策、傳播操縱和決定執行4個環節來完成個體或群體行為的協調。

3.教育

教育主要是向後一代傳遞前人的思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係統的傳播行為。人的一生是終身教育的一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會始終伴隨人的一生。

4.娛樂

從中西方的思想發展曆史來看,娛樂都曾被作為傳承文明和實施教化的傳播手段並在實踐中加以利用。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現代人會產生諸多的緊張、失落和壓抑等情緒,還有生存競爭的巨大心理壓力。這時承擔起娛樂功能的傳播媒介正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

三、傳播功能與傳播效果的區別

在傳播學研究中,有的人常將“傳播功能”混同於“傳播效果”,弄不清兩者之間的區別。其實,“功能”與“效果”隻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麵來觀照、審視傳播活動現象的認識。如果是研究者從社會角度和傳播受體層麵來看待傳播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和媒介所釋放的能量,則屬於“功能”研究;如果是研究者從傳播主體和媒介自身的角度來認識傳播活動所造成的最後結果以及在傳播受體那裏所引起的反應,則屬於“效果”研究。

四、兒童傳播的功能

(一)接受教育

對於年幼的兒童而言,傳播的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位教育者的角色,這位教育者像父母一樣,告訴兒童,世界是怎麼樣的,你應該做什麼,你不應該做什麼。

有學者說得好:“一切文化傳授活動都是傳播活動;一切宣傳教育行為都是由傳播實現的”[3]。在現代信息社會,兒童通過接觸媒介,看電視、看圖書、讀雜誌、上網絡、玩IPAD等,瀏覽大量的閱讀信息,通過閱讀,接收各種信息,豐富的知識就蘊含在這海量的信息中,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著大眾傳媒的教育。

與傳統的家庭和學校的“指令性”教育方式不同,大眾傳媒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浸潤”式的,不直接,但卻滲入到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