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1)(2 / 3)

(4)顯現效果與潛在效果。顯性效果是指從傳播受體的情感、態度、行為或其他表現中可以明顯地感覺、觀察到的效果;隱性效果是指潛藏、隱匿在傳播受體的頭腦中,經過不斷累積、深化和發展才逐步顯示出來的效果。

(5)正麵效果與負麵效果。正麵效果是指傳播對傳播受體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負麵效果則是指在傳播受體那裏產生了不良的、消極的影響。

(三)傳播效果理論

1.子彈理論

子彈理論又稱魔彈論、皮下注射論等,其核心觀點是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作用於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軀體或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為。

2.有限效果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大眾傳播一般不能成為產生傳播受體效果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媒介僅擁有極小或有限的效果,因為那些效果被某種中介或插入變量減弱了,媒介最為常見的作用實際上是加強人們已有的態度和傾向。

3.適度效果理論

這一理論指出,人們可以利用媒介達到特定的目的,如通過媒介獲取信息以及獲得有意義的經驗。這種理論克服了有限效果理論的關鍵缺陷,能夠解釋或預測媒介在文化變遷中扮演的角色。它認為大眾傳播的效果比有限效果要強,大眾傳播具有在魔彈論與有限效果論之間的適度效果。

4.強大效果理論

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如果根據傳播理論的原則審慎地籌劃節目或傳播活動,大眾傳播就能發揮強大的影響。例如,在一段時間內重複某個信息比單一信息有效;認定並瞄準某些傳播受體將更有效果等。

二、兒童傳播中的傳播效果

(一)傳播受體的發展性

傳播效果隨著傳播係統中要素的變化而變化。傳播對象的變化使得傳播主體的傳播內容、傳播媒介等都隨之變化,這樣導致傳播效果也產生變化。由於兒童具有發展性,每一個階段的兒童的特點不同,所以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兒童傳播中的傳播效果。今天和小孩交流,可能孩子聽不懂,但不代表明天他也聽不懂。這種發展性,表現在兒童傳播效果上。它可能是積累的、潛在的、長期的一種效果,所以對待兒童的傳播效果要有耐心。

(二)效果評估的複雜性

傳播效果的強弱是一個難以測定的可變量。我們要全麵地評估傳播效果,采取科學的方法將傳播過程的各種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加以充分的研究。傳播效果的衡量取決於其他的傳播過程中的變量,因而研究者應將研究的發現置於它所產生的具體情境中。

比如,我們提供給孩子閱讀的圖書,創意、設計、印刷等方麵都不錯,從閱讀層麵上看是一本好書,但是從傳播層麵上效果不見得好。像世界有名的繪本《生氣湯》和《生氣的亞瑟》都是讓孩子學會情緒調整的好書,但事實上,有些孩子在閱讀時如果沒有成人指導,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往往會對繪本本意進行曲解,如果正好處於情緒發展的敏感期,僅看書名,以為告訴他生氣是一件好事,看了這樣的書之後,反而更容易發怒,不會情緒調控。另外,像《我不想午睡》這樣的書名,也容易讓孩子以為不午睡是理所應當的,可事實上圖書的創作初衷並不是這樣的。有些動畫片裏存在這樣的問題,一些新新詞彙,如“坑爹”,這樣的語言不利於兒童語言規範性地把握。

第二節 兒童傳播功能與傳播效果

一、功能

功能是指那些可以觀察到的有助於一個特定體係的適應或調整的結果。從功能釋放的效應來看,有正功能和負功能;從功能呈現的方式來看,有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從功能應用的區位來看,有思想功能和交際功能;從功能產生的渠道來看,有個人功能、組織功能和社會功能。正功能是指可以觀察到的有利於體係的適應或調整的結果,負功能被稱為功能失調,指可以觀察到的不利於體係的適應或調整的結果。顯性功能指已經達到的,明顯顯現出來的結果;隱性功能指暫還沒有顯現或還沒有達到的結果,因此又被稱為潛伏功能[1]。

二、傳播功能類型

(一)傳播的心理功能

皮亞傑研究兒童的成長心理後歸納出兩項簡單的傳播功能:社交功能和內傳功能。他把兒童的談話分為社交性的和自我中心性的,皮亞傑說,當一個孩子進行社交性談話時,“這個孩子是在對聽者講話,注意自己談話的觀點,試圖影響對方或者實際上是同對方交換看法……”在另一種談話時,“孩子並不想知道是對誰講話,也不想知道是不是有人在聽他講。他或者是對他自己講話。或者是為了同剛好在那裏的任何人發生聯係而感到高興。”但是後來進行的研究表明,孩子講話明顯出於社交性的要比皮亞傑所認為的多得多——可能有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