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兒童傳播環境研究(5)(1 / 2)

一般來說,一二年級的兒童注意力集中持續時間較短,對新異事物較感興趣,喜歡聽有趣的故事,像中外經典童話注音讀本、優秀兒童詩歌、兒童科普作品等,都可以成為他們的讀物來源;三四年級的兒童處於思維發展的轉折時期,同時鑒於語言教學的要求,應選擇“純文字”部分在讀物中所占比例較大的書籍;而五六年級兒童的字詞量及思維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這個階段,一些優秀的國內外長篇兒童小說、名人傳記、科幻讀物、經典曆史故事等書籍更能迎合兒童的需要。有學者研究表明,兒童讀物的選擇,要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低年級的兒童更喜歡圖畫、故事類的讀物,這對發展他們的語言及閱讀理解能力有益處;而小學高年級的兒童對寓言及小說類的讀物更感興趣,這類讀物更注重故事的情節性,對兒童的思維能力及邏輯性有很大的提高,這也是他們閱讀能力發展的另一個階段。

4.學校閱讀文化

學校的閱讀文化,就是指這個學校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關於閱讀方麵的理念與行為等。一個學校的兒童閱讀文化和學校的教育理念都是相關的。如果這個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相信兒童、滿足兒童、發展兒童”,那麼它的閱讀文化勢必也是兒童本位的文化。在閱讀文化的提煉時會真正去關心兒童喜歡什麼?兒童需要什麼?是否關注了兒童發展的規律,關注了兒童發展的全麵性和差異性?

另外,文化是一段時期的積澱,比如有的學校非常注重閱讀文化的錘煉,而有些學校隻是表麵上喊口號,而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文化是需要時間積澱,不是光憑一次兩次的活動就能成就。閱讀文化是需要全員共同營造的,上至領導下至兒童,都要有這樣的閱讀意識,通過物質與精神環境的營造,才能慢慢呈現出來。

具有閱讀文化的學校意識到,兒童的成長需要在書海裏泛波,在閱讀中潛行。讓兒童愛上閱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校園具有濃厚的閱讀文化。隻有讓書香充盈校園,才能做到由外至內浸染兒童的心靈。

5.學校閱讀氛圍

閱讀氛圍的營造,需要從硬件上和軟件上加強。硬件上比如閱讀空間的安排與裝飾,閱讀資源的充實;軟件上比如閱讀指導人員的選擇與培訓、全員閱讀意識的培養、閱讀活動的組織,等等。

在硬件上,有些學校在教室裏配備一些多媒體設備,在課餘時間播放一些經過精心挑選的有關讀書的視頻或在線節目,在軟件上,有些學校在校園的長廊、過道、宣傳欄內布置師生有關“閱讀”的作品、有關閱讀的名人名言,或者做一個“書香長廊”,記錄學生的讀書活動和讀書感言,為師生提供一個展示讀書成果的平台。還有些學校通過舉辦校園閱讀月、閱讀節,成立讀者俱樂部等措施,讓校園長期洋溢著一種書香的氛圍。

在閱讀意識的培養上,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做好榜樣。學前兒童各方麵的發展都處於萌芽和初步形成時期,而好模仿又是學前兒童的普遍特點。對於他們來說模仿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活動。他們常常有意無意地模仿他喜歡的和親近的人的舉止言行。良好的榜樣,能使兒童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而生活中,兒童主要的模仿對象來自父母、師長。對於教師,是兒童進入學校後,親密的接觸者,又有一定的權威性,也是兒童主要的模仿和學習對象。因而,在學校裏老師應讓幼兒認識到老師那些有趣的故事、好聽的兒歌、豐富的知識都是源於書本,讓孩子產生對書本的向往,使兒童對閱讀產生最根本的情感傾向,產生與書為友的良好情感。

二是及時鼓勵。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及時做出肯定、讚賞或鼓勵,都將增進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帶來積極情緒,為兒童建立內在的社會性動機。在學校,老師應對兒童的閱讀行為進行觀察了解,與他們一起討論,鼓勵他們大膽講述圖書內容。為他們的點滴進步而高興,並常常給予鼓勵、表揚和讚賞,使兒童從內心深處對閱讀本身感興趣,並把閱讀變成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