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的經驗範圍是由他們經常處於其中的環境界定的。
(2)這些環境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兒童的照看者——父母、哥哥、姐姐、保姆和老師等的控製。兒童的身心發展主要是由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的東西,以及他們的健康和身體狀態如何受到他們的環境的影響決定的[1]。
2.瓦西納以他的三個“區”的概念來反映其理論的主要思路
第一個是自由活動區。這個區反映了特定時期內某一特定環境情境中影響兒童行為的一係列可用項目。“項目”這一術語在這裏指的是環境的範圍、情境中的物體(包括人)以及兒童與那些物體相互作用的方式。自由活動區提供給兒童的各類經驗受到了照看者的限製,照看者阻斷了他們認為不適合小孩發展的那些行為領域。父母可以阻止兒童與某些同伴玩耍,而且可以監控兒童觀看的電視節目、瀏覽的網站以及閱讀的書籍。
第二個區是提高行為區。它反映了照看者在自由活動區內鼓勵或要求的那些行為模式。當自由活動區非常狹窄(社會允許兒童僅能以一種方式行動)且提高行為區也是如此時,就產生了最可控的親子相互作用情境。在這樣的社會裏,父母的決策角色非常簡單,因為他們僅僅需要督促他們的孩子以社會允許的單一方式行動。當自由活動區非常廣泛且提高行為區也同樣如此時,兒童的發展情勢就非常不同。在這樣的情境下,文化與特定的父母均給予兒童很大的自主權來發展自我。
第三個區源自維果茨基的理論,叫最近發展區,通常與照看者一起活動,兒童能夠從事那些剛剛超出自己獨立能力的活動。
3.在瓦西納的體係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曆史文化因素在幾個水平上發揮作用
在最廣泛的水平上,某一特定社會的人們共享有影響作用的物理環境(建築物、山脈、海洋、沙漠)、各類物質文化(房子、帳篷、汽車、駱駝、書籍、電視)、習俗(飲食習慣、問候方式、教育、宗教儀式)、大量知識(科學的、社會的、宗教的、藝術的)以及價值觀(道德的、物質的、審美的)。
(二)瓦西納理論對兒童傳播環境營造的啟示
(1)拓展兒童的自由活動空間,給兒童提供一個自由發展的平台;拓展要適當,要以給兒童營造一個積極的氛圍為前提,盡可能地為兒童的成長提供豐富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多彩,讓他們多接受一些有益的刺激,以此去發現和培養他們的興趣——認識和發展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為後繼有針對性的教育提供一些線索。
(2)注意區分3個區間所涉及的要素並探索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特別是最大可能地提高兩個區域的融合度,盡量使兒童的提高行為區與最近發展區保持一致。
(3)由於兒童自身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他們的個性和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更多取決於外部因素,所以在兒童傳播方麵,傳播主體要善於分析兒童的社區活動空間,了解兒童生活的背景和環境,以更好地發現他們的性格取向,進而幫助兒童發展。
(4)要充分考慮到兒童傳播環境中的曆史文化因素,從軟、硬環境兩個方麵共同去營造兒童傳播環境。
二、兒童閱讀傳播環境的營造
以下我們以兒童閱讀傳播環境為例,對兒童傳播環境的營造加以分析。
(一)兒童閱讀的家庭傳播環境營造
1.家庭閱讀空間
(1)家庭閱讀空間的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有一些父母在買房或裝修時,已經有意識要給孩子準備一個房間,也就是準備“兒童房”。對於這一兒童房的功能,現在大多數家庭是以兒童睡覺休息為基本功能,如果家裏的兒童尚為年幼,那麼家長可能會在兒童房裏準備一些玩耍的空間。那麼是否需要準備一個閱讀空間呢?
這一閱讀空間有什麼要求呢?有些家長認為,閱讀空間就是準備一張書桌和書椅;也有些家長認為,在書桌椅的基礎上,擺放書架和圖書;也有家長認為,需要單獨給兒童準備一個書房;還有一些家庭裏,玩耍的空間和閱讀空間混在一起,有些甚至是睡覺、玩耍、閱讀三合為一。有調查結果顯示,有46.63%的家長在家裏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固定存放圖書的地方;有20.53%的家長在大人的書架上為孩子留了一層放書,但孩子自己夠不著;有26.38%的家長為孩子準備了專門的小書架,可以供小孩自己取放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