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平等性。這種平等性是指在接近新媒體和利用新媒體方麵的地位平等。在新媒體中,他們在現實中的地位和身份不起任何作用,所有人都處於平等地位。過去,兒童所接觸到的信息是限定在社會所劃分的範圍之內的,與成人相比,他們有接觸信息的地位和權力處於劣勢。而今天,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互動式信息交流與超文本傳播技術的日漸成熟,那些對於兒童來說十分高深的信息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圖片、通俗易懂的文本,為兒童的解讀創造了條件。對於兒童來說,隻要成人能進去的站點,他們也能暢通無阻,也擁有與成人同等的權力。網絡的這種平等性使海量信息的獲取成為可能,而且為兒童提供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擁有的實踐空間。對兒童網絡用戶而言,互聯網更是平等的夥伴而非“老師”或其他什麼權威。一項關於青少年互聯網采用、使用及其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把互聯網視為朋友、助手或玩伴的青少年均逾三成,僅有5.8%的青少年認為互聯網是“老師”。
(8)個性化。在傳統的環境中,雖然也注重對兒童的個性培養,但總的來說,這種個性的培養更多趨向於一種約定俗成,“共性”大於“個性”。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沒有絕對權威,兒童可以質疑權威,可以指責權威,並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公布在網絡中,讓所有人參與其中,討論辯駁,一分高下,真正做到暢所欲言,個性張揚。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中,道德規範與價值觀呈現多樣性與複雜性,各種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上流傳,麵對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兒童很容易迷失其中。因此,新媒體傳播環境中,在培養兒童“個性”的同時,還要求兒童具有較強的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
(9)移動性。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出租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3G/4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3.傳播內容的變化
(1)多樣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麵更為豐富,在媒體整合方麵也越來越豐富。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短信,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絡的融合為基礎的。
(2)聯結性。聯結主義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直接建立聯結的過程。新媒體正是一個比較完善的聯結組織,它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傳播的特征,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綜合為一體,與公眾在接受刺激和作出反應之間直接建立聯結。
4.傳播受體的變化
(1)獨立性。傳統傳播過程中,成人和兒童互相聯係交流,接觸的時間很多,麵對麵地交流時,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存在著許多潛在的情感交流,大家互相觀摩、啟發、切磋,兒童在獲得信息的同時,也收獲著情感交流和合作精神,有利於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新媒體環境是一個相對間接的環境,人與人直接交流的機會減少,兒童在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更多的是在網絡等新媒體平台中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需要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
(2)自覺性。傳統傳播環境中,成人和兒童是在麵對麵的溝通的環境中進行,成人通過語言、行為、舉止等方麵,對兒童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引導。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兒童受傳方式突破時空的限製,兒童以自主的方式接受信息,兒童不僅要接受信息,還要對信息進行判斷、分析與綜合,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
注釋
[1](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第75頁。
[2]方建移等:《社會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頁。
[3]卜衛:《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421頁。
第四節 兒童傳播環境的營造
一、從瓦西納理論看兒童傳播環境的營造
這裏我們引用文化心理學家瓦西納的理論,對兒童傳播環境的營造作出分析。
(一)瓦西納理論介紹
瓦西納專注於研究兒童與環境之間的形成外在持久特質的相互作用。
1.瓦西納理論核心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