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兒童傳播環境研究(2)(1 / 3)

5.文化發展理論

文化發展心理學將個體視為開放係統。個體與其所在的環境進行著信息交換與互動,這是發展的動力機製。個體的環境包括:文化組織、個體對環境予以的文化解釋、環境文化組織起個體的人際關係和個體的自我建構。換言之,文化以群體文化與個人文化兩種形態存在。個體作為開放係統,在主動地轉化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傳遞著自己獨特的意義建構。兩者間動態生成的過程,既是文化傳遞的過程,同時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文化發展理論代表人物瓦西納認為,真正體現發展的是變化過程中的研究,因為發展過程的本質就是變化莫測的,是開放的係統與環境之間過程,環境和係統之間蘊含著多樣的發展可能。個體社會生態參照係最適宜研究發展的機製。它不僅關注係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關注他人對這種關係的社會調節作用,研究者需要分析個體與環境相遇時某一情節中存在的社會暗示結構(社會調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他人預先設定的,比如父母為孩子創設適宜的環境。並且個體在環境中的行為受到社會外顯或隱含的引導。

6.生態係統理論

生態係統理論把兒童發展視為周圍多層次環境關係的複雜係統,認為兒童生物傾向和環境因素都是塑造兒童發展的力量。烏裏·布朗芬布倫納是該理論的發起者,他認為兒童在一個受外部環境多層次影響的複雜係統中成長,從即時環境到廣闊的文化價值觀、法律和習俗。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包括5個係統,分別是微觀係統、中間係統、外層係統、宏觀係統和曆時係統,這點我們在前麵章節中已有論述。

7.動態係統理論

動態係統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不是先天預定的,而是多個因素影響的過程下出現的,新的動作行為的出現是生物體、環境和任務約束相互作用的一個動態的、自我組織的過程。該理論將兒童看作是其自身發展積極的參與者,是自我集合了很多環境下的子係統的機體。

注釋

[1]戴仁光等:《傳播學原理與應用》,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頁。

[3]秦金亮主編:《兒童發展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6頁。

[4](美)華生:《行為主義》,李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頁。

第三節 兒童傳播環境的變化

一、兒童生活空間的變化

20世紀40年代,人們的傳播空間主要以田野/村寨為主;60年代,人們以街巷/鄰裏為主;80年代,人們主要生活在客廳/書房裏;2000年以後,人們圍著電腦桌,玩著網絡。

現今,科技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兒童生活圍繞著科技運轉,由於絕大多數的計算機遊戲都銷售到兒童與青少年市場;由於對這些科技的接近日益增加,使得某些年輕人能夠扮演更為積極的文化製作者的角色。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他們的臥室中裝有計算機,他們能夠以相當專業的水準來創作音樂、操縱影像或剪輯錄像帶。童年的公共空間——不管是玩耍的現實空間還是傳播的虛擬空間——不是逐漸衰落,便是為商業市場所征服。

兒童的空間逐漸變得更加私人化和商業化。兒童從事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已經從公共空間(例如街道)轉至家庭空間(家裏的客廳),進而又移到私人空間(臥室)。對於“陌生人帶來的危險”、交通事故與其他可能威脅到兒童的事物所感到的焦慮,促使父母把家裏(尤其是孩子的臥室)布置成一個擁有豐富科技資源的娛樂空間,以此來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並取代他們眼中充滿危險的外在世界。在英國進行的研究顯示,比起20年前,兒童現在更常被限製在家中,也很少進行獨立的活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外麵玩”已經逐漸被家庭娛樂活動(部分是通過電視與計算機進行)與受到監督的休閑活動取代(如有組織的運動、音樂課,等等),這在比較富裕的社會階層中特別流行。不管是在人口密度已經增加的城鎮,還是在工廠租用了大片場地的鄉村,可供使用的公共遊樂場所已經減少很多。

二、兒童生活時間的變化

以前兒童有著充分的自主時間,時間沒法打發,孩子們在田野鄉村自由地玩耍,享受大自然,但是後來工業化社會的發展,讀書成為每一個公民必需的事情,玩耍的空間和時間受到了限製;再後來,信息社會和網絡社會的發展使得許多孩子沉迷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