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兒童傳播環境研究(2)(3 / 3)

(2)智能化。傳統信息傳播中,成人等傳播主體隻是普通的個體,但是在新媒體傳播中,傳播主體發生變化,比如之前介紹過的兒童智能對話機,這一傳播主體就是智能化的主體,它是承載著新技術而發送信息的主體,所以在提供的信息內容也相對標準規範,甚至是整齊劃一。

(3)巨型化。傳統信息傳播中,給兒童發送信息的主體往往比較單一,可是在以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中,兒童接觸到的是一個龐大的主體,而這一主體是由新技術構建起來的巨型信息組織。

2.兒童傳播過程的變化

(1)交互性。傳統的傳播過程是單向、線性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地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交互性是新媒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征,體現了人類發展曆史正在經曆一種新文化。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說過,人類發展的曆史將經曆3種文化。第一種是前喻文化,即後代人必須向老年人學習才能生存。因此,在這種文化裏,老年人的經驗特別重要,老年人也特別有權威。第二種文化是並喻文化,即兩代人互相學習才能生存和發展。第三種文化是後喻文化,即老一代人則需要向年輕一代學習,社會才能進步。我們的祖父母在年輕時代所學到的東西可能夠用一輩子的;我們的父母在年輕時所學到的東西可能夠用半輩子的,而我們這一代,年輕時所學到的東西隻夠用1/4或者1/3輩子的。我們已經進入了並喻文化時代。無論父輩是否看到這一點,年輕人在互聯網上的新的經曆正在改變著這個世界[3]。

(2)主動性。傳統的兒童傳播的基本模式是:成人提供信息,兒童接受信息。可以說,成人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兒童接收的信息是經過成人過濾的,並且是有限的信息;但在現代社會,隨著新媒體的介入與普及,傳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兒童傳播的模式已經變為成人和大眾媒介共同提供信息,兒童決定是否接受信息,兒童由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地位。

(3)協商性。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源於社會的意義建構,學習者應在社會情境中積極的相互作用,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代表人物維果茨基提出,個體學習時特別強調兩個領域:一是與比較有知識的其他人在最近發展區的社會交互作用;二是以文化方式發展的文化係統。相比於傳統傳播環境,新媒體環境能夠為兒童的社會協商建構提供更好的平台,使得兒童能夠更加充分地進行與社會、與環境的協商,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

(4)選擇性。由於新媒體環境讓兒童處於主動地位,所以相比傳統環境,兒童有更多的選擇權。應該說,有選擇是一種社會進步,因為隻有賦予兒童更多的選擇,兒童才有可能擁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兒童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需要從大眾媒介中選擇“原始”的、並非經過成人“過濾”過的信息;可通過大眾媒介了解了成人尚未掌握的信息;甚至了解了成人反對接觸的信息。

(5)開放性。新媒體傳播環境打破了傳統傳播環境的限製,並且通過發揮傳播環境中信息的相互交流與共享,實現傳播過程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傳者與受者關係的平等化;二是傳播範圍的廣闊性,新媒體傳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對於兒童傳播而言,它消除了成人與兒童的邊界。

(6)虛擬性。網絡的匿名和虛擬將兒童活動空間無限擴大,兒童可以在上麵玩電腦遊戲,魔獸爭霸、大話西遊、傳奇、魔力寶貝、泡泡堂、CS等風靡一時的電腦遊戲,幾乎每個有條件接觸網絡的兒童都玩過。電腦遊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虛擬性,這種虛擬性為兒童提供了全新的精神實踐的空間。網絡還為兒童提供了未來生活設想的“虛擬社區”,他們可以在其中把自己當做一個成人,與網絡中的人談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沒有任何的規則與製約,他們是絕對自由與自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