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兒童傳播環境研究(2)(2 / 3)

曆史學家認為,在過去50年來,兒童的休閑時間越來越私人化,並受到成人越來越多的監督。兒童的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體製化了——並且就休閑娛樂而言,越來越私人化家庭化了。尤其是在家中,不管是從經濟資源方麵來講,還是從父母關愛方麵來說,兒童也已成為家長更多投資的焦點——即使他們並沒有在子女身上花費多少時間。兒童的閑暇時間已經變得更加“課程化”,也越來越以消費為其導向[1]。

各種調查表明,現在兒童遊戲的時間大大減少了,不少兒童很少甚至不玩遊戲,特別是戶外遊戲。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是兒童通過實際行動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活動。遊戲一方麵可以增強兒童的體力、運動能力,另一方麵還可使兒童獲得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然而兒童遊戲時間卻在減少,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成人對兒童遊戲的管理。許多成人熱衷於“教育遊戲”,總想讓兒童在遊戲中學到成人所期望的知識、能力,對遊戲的價值進行甲乙丙丁的排序。顯然,這跟遊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盡管遊戲能夠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但這是遊戲所帶來的結果,兒童並不是以此為目的進行遊戲的。他們隻是因為“有趣”而遊戲,他們遊戲的目的並不在於遊戲的“教育意義”。二是兒童活動空間的變化。過去雜草叢生的空地變成了停車場。道路上車輛穿梭,孩子的活動空間越來越窄。即便孩子在幼兒園的台階上往下跳一跳,也往往會受到教師的阻止。盡管兒童玩具越來越精美,品種也越來越豐富,而且人們為兒童提供了大量的人造環境來取代過去雜草叢生的空地,然而這類玩具和場所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破壞了兒童的好奇心和自主性,遊戲的本義也就難以體現出來。

三、兒童傳播環境的變化

(一)兒童的生活被媒體所包圍

現在的兒童與其父輩或祖父輩小時候不同,他們生長在大眾傳媒異常發達的時代,他們降臨到世界上剛一睜開眼睛,就被各種各樣的傳媒信息所包圍。在他們還不會獨自跨出家門的時候,就已經學會通過電視認識這個世界;在他們還沒有獨立走向社會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通過互聯網與世界溝通。過去,我們通常是看雲識天氣;現代,我們出門前想了解天氣,可以聽廣播、看電視、翻報紙或上網查詢,或者幹脆訂閱手機天氣信息。過去,我們遇到困難時通常求助於親友鄰居;現在,我們可以打熱線電話,請報社、電台、電視台等給予幫助。過去,我們純粹是個受眾,媒體提供給我們什麼,我們就接收什麼;現在,我們在接收的同時,也主動向外傳。比如,我們會熱心地為媒體提供新聞線索。過去,我們不讀報不聽廣播,日子照樣過;現在,一天不接觸大眾傳播媒介,我們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總覺得少了點什麼[2]。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並經常地、廣泛地誘導和製約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文化方麵的信息,紛紛隨同大眾傳媒的巨大輻射力以其快捷、直接、形象的方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空間。

以前兒童所能接觸到的媒介不外乎書報雜誌、廣播,電視在當時還屬於稀罕物。現在的兒童接觸的媒介異常豐富,一般生活中有多少種媒介,他們就可以接觸到多少種媒介。很多兒童在幾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接觸電視。麵對電視他們笑容滿麵,咿咿呀呀,指手畫腳,眼神專注,這些“好玩”的表現讓年輕的父母欣喜不已。也許從那時開始,大眾傳媒便成為兒童的“玩伴”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兒童還不會拿筷子,卻可以熟練地使用電視遙控器;還沒有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會拖動鼠標尋找電腦中自己喜歡的紙牌、掃雷、連連看等遊戲;說話還不是很連貫,卻已經在哼唱熱門電視劇的主題曲……

(二)新媒體環境對兒童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係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環境就是由新媒體建構的傳播環境。這一環境對兒童傳播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1.兒童傳播主體的變化

(1)多元化。在傳統信息傳播中,給兒童傳遞信息的傳播主體往往隻是局限於家長、老師或者同伴等。但是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給兒童傳播信息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新媒體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就連兒童自身,也可能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