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經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魯迅先生曾指出:“兒童的行為,出於人性,也因周圍環境而變,所以孔融會讓梨。”“孟母三遷”也無非是想尋找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
的確,人類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發展的。人類的一切活動也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製約和相互轉化。那麼,環境對兒童的發展起著什麼作用?兒童傳播環境有什麼特點?成人應如何營造兒童的傳播環境?
第一節 兒童傳播的環境指向
一、環境的含義
環境,通常是指圍繞主體的空間和作用於主體這一對象的所有外界影響與力量的總和。我們在討論環境時,要包含特定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環境是沒有內容的,同時也是毫無意義的。圍繞主體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就構成了主體的環境。
對人類而言,環境是指人生活的空間範圍內與人的生活密切有關並能影響人的生存與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也稱人類環境。人類環境習慣上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自然環境亦稱地理環境,是指環繞於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地質和土壤環境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的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包括居住環境、生產環境、交通環境和文化環境等社會環境。
杜威說:“環境包括促成或阻礙、刺激或抑製生物的特有的活動的各種條件。水是魚的環境,因為水對魚的活動、對它的生活是必需的。正因為生活不僅僅意味著消極的存在(假如有這樣的東西),而是一種行動的方式,環境或生活條件進入這種活動成為一個起著支持作用或挫敗作用的條件”[1]。
二、傳播環境
傳播環境,是指存在於傳播活動周圍特有的情況和條件的總和。或者說,傳播環境是傳播這一過程實現的必要媒介,它對傳播的進行會起到一定的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沒有絕對孤立、封閉的傳播活動,傳播活動必然要依賴一定的環境來進行。人類在根據自身的目的和需求改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在按照其自身的規律、方式製約和影響著人類的傳播活動。
三、兒童傳播環境
兒童傳播環境,是指存在於兒童傳播活動周圍特有的情況和條件的總和。兒童傳播環境有多種分類,依據兒童傳播活動參加者的感受可以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所謂硬環境,是指由傳播活動所需要的那些物質條件、有形條件之和構築而成的環境。所謂軟環境,是指由傳播活動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質條件、無形條件之和構築而成的環境。場所,其重要性、緊迫性容易呈現;後者是指圍繞、彌漫在傳播活動四周的由無形的精神因素構成的境況和氣氛,其重要性和影響力是緩慢呈現的。另外,前者環境的需求比較具體、明確,而後者的需求比較模糊,難以量化。
依據兒童傳播活動的存在形式來說,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前者是存放、容留傳播活動的由有形物質條件構築的空間和依據兒童傳播活動所處的情境來分,可以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是指人們所處的曆史時代,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這是一種大環境;微觀環境是指人們所處的具體生活環境,包括個人所在的家庭、社區、學校等,這是一種小環境。
注釋
[1](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頁。
第二節 環境對兒童傳播的作用
一、環境對傳播的作用
1.傳播對環境具有依賴性
傳播活動不是孤立的,不是超然於時空之外的,它必然要依賴於一定的環境來進行。任何傳播媒介的產生和發展,都必須植根於某種獨特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之中。一個時代的傳播活動,一定是和這個時代的環境特點和狀況密不可分的。信息社會中,傳播對環境的依賴主要表現在對媒介創造的擬態環境的依賴上。正因為傳播對環境有如此強烈的依賴性,人們對於建設良好的傳播環境才尤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