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兒童傳播環境研究(1)(3 / 3)

另外,環境對人的神經可塑性具有一定影響。行為主義動物實驗心理學家拉施發現,成年人的皮質感覺定位可在其外周神經損傷後完全改組,即通過訓練成年人的皮質感覺代表區是可以改變的。神經科學家阿哥揚等發現,成年哺乳動物中樞神經係統軸突損傷後不能再生,外周神經係統軸突損傷卻可以再生;神經科學家也發現成年的青蛙、魚等兩棲類動物中樞神經係統的視神經被切斷後,經過訓練能夠重新修複。是什麼因素決定了神經元軸突的再生呢?研究發現不是神經元的年輕與否,而是所處環境影響了其可塑性。成年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係統環境為少突膠質細胞,而外周係統為多突的施方細胞。也即少突膠質細胞的環境不利於神經元軸突的可塑性再生,而多突的施方細胞環境有利於神經元軸突的可塑性再生。由此可見,環境對於神經可塑性是具有幫助的。

(二)兒童發展理論中的環境作用綜述

1.行為主義發展理論

行為主義發展理論又稱刺激—反應(S—R)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刺激—反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叫做強化,通過環境的改變和對行為的強化,任何行為都能被創造、設計、塑造和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是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過程中學會更快地采取行動的結果。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認為,人格是由環境中的行為習慣形成的,“徹底改變人格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改變個體的環境來塑造個體,用此方法使新的習慣加以形成。他們改變環境越徹底,人格也就改變得越多”[4]。華生甚至宣稱通過特殊環境的創設,他可以把嬰兒塑造成任意類型的人。斯金納強調環境變化與行為變化之間的函數關係,他的總結是人的一切行為都依賴於現在或過去的環境和刺激。

2.精神分析發展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代表人物埃裏克森認為,人的發展是依照漸成論原則而開展的一個進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環境的作用表現在能決定每個階段是否順利度過,且在不同文化的社會中,各階段出現的時間早晚可能不一致;個體的發展過程,是以自我為主導,按照自我成熟的時間表,將內心生活和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既分段又連續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他提出“同一性理論”,即將個人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狀態的整合和協調一致。

3.人本主義發展理論

人本主義發展理論主要是強調人的遺傳稟賦,強調人的內部複雜動機係統,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為達目的而進行創造的能力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而個人所處的物質、社會和文化環境隻能促進或限製人的潛能在或大或小的範圍內實現。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傑斯強調,理想社會應依賴人類內部動機係統自我指導原理,反對在行為上被塑造或塑造他人的行為。

4.建構主義發展理論

認知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其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皮亞傑強調主客體相互作用,兒童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他指出建構過程中的圖示、同化、順應、平衡4個核心概念,其中平衡就是主體對外界幹擾所進行的一些積極的反應的一個集合。這裏的外界在皮亞傑看來,主要是語言和教育的影響。社會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維果茨基認為,所謂的發展,就是指心理的發展,心理的發展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功能轉化的過程。在與他人不斷地加以調整和修正的協商過程中,並在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建構而成。維果茨基強調通過社會源泉、文化中介、活動實踐等環境因素來建構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