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兒童傳播環境研究(1)(2 / 3)

2.環境對傳播具有影響性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孤立、封閉的傳播活動,一定的環境因素必然要以某種方式影響、規定、製約著人類的傳播活動。當環境因素有所缺失或扭曲時,不僅會影響到傳播活動的產生和質量,也會影響到受眾對傳播活動的接受。《傳播學原理與應用》一書中明確指出:“環境對人類的傳播行為的影響帶有多方麵的性質。這種多麵性是由環境的寬廣性、傳播行為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兩者的互感、互動所引起的。盡管許多傳播學研究者對環境中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對人們的行為、觀點、信念給予重大影響的是周圍的環境,人世間不僅不存在絕對孤立和封閉的傳播係統,而且人類的傳播活動根本無法擺脫環境對它的影響和製約。”[1]

在傳播過程中,環境對傳播活動的影響是以一種無處不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它沒有固定不變的目標和對象,也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是以一種無意識、不自覺的方式對傳播活動產生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說明不同的環境對人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3.傳播和環境之間具有互製性

在傳播過程中,會麵對各種各樣不同的環境,有理想的環境,也有惡劣的環境;有開放的環境,也有封閉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環境和傳播活動之間,既可表現出互動互助、共進共榮的良好氛圍,也可表現出互相影響、互為牽製的不良狀況。為此,人們總是盡可能地營造理想的傳播環境,使之在傳播活動中發揮其正麵效應。

環境雖然在傳播活動中起著某種決定性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它可以機械地決定傳播活動的成敗和效果。而傳播活動作為一個開放的係統,也會或多或少對其存在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傳播和環境之間,始終表現為一種相輔相成、共進共退的互製性關係。

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

環境對兒童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人有意識地控製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製他們的環境。他們在這個環境中行動,因而也在這個環境中思考和感覺。我們從來不是直接地進行教育,而是間接地通過環境進行教育[2]。接下來,我們就兒童環境作用作具體闡述。

(一)腦科學研究中的環境作用

腦科學研究者認為,大腦發育並不是一個完全由基因控製的預定性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受外界輸入影響的過程。在大腦發育和行為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雙向的交互作用。在出生前後,大腦神經網絡根據電信號的輸入而不斷地進行著重構。出生前大腦網絡中的輸入主要是來自內部的自發活動;而在出生之後,隨著幼兒各種感覺器官的成熟,外界環境刺激的輸入對大腦網絡構建所起的作用逐漸增強。

根據《兒童發展概論》一書介紹,學者Greenough把實驗鼠放在“豐富多彩、生氣勃勃的環境”裏(與其他老鼠一起飼養,並提供許多“玩具”供其玩耍)飼養,發現其大腦視覺皮質單個神經元的突觸數量,比在單調貧乏的籠中單獨飼養的老鼠要多20%~25%,同時伴有神經血管和神經膠質細胞數量的增多。Greenough通過一些實驗發現,豐富環境裏的老鼠與那些待在“貧乏環境”中的老鼠相比,具有更好的學習和記憶能力。由於神經突觸是神經元之間信息傳導的主要通路,Greenough推斷說,在“豐富多彩環境”中的老鼠擁有更多的神經突觸,所以更“聰明”[3]。

豐富環境的刺激和豐富的經驗可以促進神經突觸形成,有利於大腦與行為的雙向建構。因此,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充滿生氣、繽紛多彩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的活動經驗、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能夠不斷地在其中協同發展,成為早期教育者的迫切任務。幼兒需要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包括各種顏色、氣味和聲音的刺激。食物、玩具、音樂和家務活動是早期育兒的刺激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唱兒歌、講故事、做遊戲和觀察自然等活動都有助於豐富幼兒的生活情境,使其大腦認知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遊戲有利於發展兒童的知覺辨別能力、交流能力、精細動作和大動作控製能力,以及想象力等。體育性活動刺激則能促進大腦功能的平衡發展,有利於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和逆向思維的開發,並具有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