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兒童傳播受體研究(6)(1 / 2)

(二)反饋的意義

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與反饋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反饋是構成傳播的雙向性的要素。通常,隻要一個信息傳到了目的地——傳播受體那裏,就必然產生反饋,保持沉默也是一種反饋。信息的反饋與信息的傳播一樣,反映了信息在傳受兩者之間雙向往返的過程,表現為傳受兩種行為之間的前後上下承接關係。所以,沒有信息的傳播,自然也就沒有信息的反饋。反饋是一種傳播活動中的客觀效果,並不隨傳、受雙方的主觀願望而有所改變。當然,在傳播活動中,傳播主體的傳播是主動地起作用,其作用具有某種目的性行為,使傳播朝著一定的方向運動;而傳播受體的反饋則是被動地起作用,並且這種作用又常常被傳播主體合理利用,經過調節產生新的目的性行為,以取得更佳的傳播效果。

由於傳播受體反饋的信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傳播受體接受傳播的動機、需求和心態,傳播主體通過反饋既可以了解到傳播受體對信息傳播的要求和願望、評價、態度等情況,也可以根據反饋的信息,調節、改進以後輸出的信息,以有效地傳播,加強針對性。同時,正常的反饋也打破了傳、受兩者之間固定不變的界限,進一步融洽了雙方在交流中的平等關係。所以,反饋在傳播活動中,對於傳播參與者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對於傳播主體而言,反饋有助於傳播主體檢驗和證實傳播效果,離開了傳播受體對傳播主體所傳信息的態度和評價等方麵的反饋去討論傳播效果,是不可能的;反饋有助於傳播主體檢查媒介信息所反映具體事實的真實度和準確度,使之更趨於完善;反饋有助於傳播主體調整和設計下一步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改進和優化未來的傳播行為,使信息傳播更具有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可以說是判斷傳播主體傳播行為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據。

對於傳播受體而言,反饋使自己具有了提供表達個人需求、意見、態度等信息的機會和途徑,傳播受體由此可以積極主動地介入傳播過程之中,而不是傳播活動的被動參與者,並有助於在傳播活動中改善與傳播主體的關係,促進雙方關係的平等與融洽,以使自己的利益需求得到滿足。

二、兒童傳播中的反饋

(一)反饋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有不同的反饋類型。反饋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

1.前饋和後饋

前饋是指傳播主體在進行傳播活動之前,預先了解到傳播受體的意見、要求和建議的信息。重視前饋,有利於傳播主體設計傳播策略,加強傳播針對性,以改進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果。後饋是指傳播主體進行傳播活動之後,傳播受體所作出的反饋。

在兒童傳播中,成人要及時作好前饋與後饋信息的收集工作。以積極地心態去麵對,前饋進行預測,後饋彌補不足。比如在閱讀傳播活動中,如果了解到孩子可能注意力不集中,那麼在開始閱讀之前就要做好一定的準備,可以考慮通過環境的設置、圖書的挑選,吸引孩子的注意,這就是前饋。那麼後饋並不是在閱讀活動完成之後再做,而是在閱讀中間的每一次信息傳播中,都會存在信息的後饋,比如成人在指導孩子閱讀時,孩子會有回應,這就是後饋,成人要及時注意及處理這樣的回應信息,與孩子共同投入於閱讀中。

2.內反饋和外反饋

內反饋是反饋者在反饋信息的過程中的一種心理反應,類似於自我傳播的活動。外反饋是反饋者對外的信息反饋。比如孩子在接收信息之後,向成人反饋信息,這是外反饋,但是與此同時,孩子自己也在理解這些信息,這是內反饋。當孩子長到四五歲開始,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孩子會出現喃喃自語的狀態,這或許就是在信息傳播中,對信息進行內反饋的表現。

3.真性反饋和假性反饋

真性反饋是指傳播受體對所傳信息在真實、客觀、公正基礎上進行的反饋,它有助於傳播主體根據傳播受體的真實態度、意見和評價,對傳播進行調整和改善,以更符合傳播受體的願望和要求。假性反饋是指傳播受體對所傳信息進行的不真實、虛假的反饋,傳播主體倘若不能正確分析,它往往具有較大的欺騙性和反導性,可能造成一定的偏差和失誤,嚴重影響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