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疑動機
年長的兒童,比如小學生讀者,有時在生活中遇到了疑難問題,這時候他們已經知道可以通過傳播活動來解決,比如通過圖書、電視、網絡等媒介,尋求具體知識或辦法,以解決實際問題。
3.娛樂動機
抱有娛樂動機的兒童為數很多。年幼的兒童通過玩玩具的傳播活動獲得一次次的快樂;年長的兒童通過圖書、電視等媒介的接觸與使用收獲愉悅。
4.他人讚許動機
人類有一些行為動機在於取悅別人,如果做了一件事得到別人稱讚,就會感到滿足,從而有了更大的積極性,這類動機叫作社會讚許動機。對於兒童也是一樣,兒童在成人的鼓勵下開展傳播活動,比如閱讀傳播,如果成人讚許,閱讀的積極性會繼續保持並不斷高漲。
(三)兒童受傳興趣
興趣是人們表現出的情緒傾向。導致興趣變化發展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大的方麵:其一為自身因素的變化;其二為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以閱讀傳播活動為例,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讀書興趣是不一樣的。
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阪本一朗把它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
搖籃童話階段(2~4歲),即所謂的“教養時期”。通俗地講,就是教育該年齡段的幼兒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搖籃童話應短小精悍,最好以動植物為故事的主角,故事形式不拘,寓教於樂。
民間故事階段(4~6歲),即“撒嬌時期”。此階段的閱讀應使兒童分清善惡,懂得事物的道理。
寓言階段(6~8歲)。兒童的生活環境由家庭擴大到學校,教育兒童盡快同社會相應是主要的課題,兒童應學會判斷簡單的是非道理,不再需要無條件地接受成人的“左右”。
童話階段(8~10歲)。兒童通過學校、社會,開闊了視野,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並會出現有意識地說謊等毛病,應特別加強對該階段兒童的生活、閱讀輔導,增強兒童的生活信念,樹立崇高的理想。
兒童閱讀興趣的發展還包括故事階段(10~12歲)、傳記階段(12~14歲)、文學階段(14歲~17歲)和思索階段(17歲~)。
也有研究者根據讀書興趣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研究,把少年兒童的興趣發展分為不同階段:第1階段:(4~6歲)繪畫期;第2階段:(6~8歲)傳說期;第3階段:(8~10歲)童話期;第4階段:(10~15歲)故事期;第5階段:(15~17歲)文學期;第6階段:(17歲~)思想期。
早期兒童對於童話故事的閱讀興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是由於那時候正是人類內在仍具有創造性想象力的時期。作為真實民間故事的童話故事,總是關注著生命與死亡的真諦、善良與邪惡、謙卑中靈魂的成長,以及騎士精神的強大力量。內容由深刻的真理組成,它來自仍然處於半意識狀態且具有創造性力量的精神。形式結構是那種孩子式的創造性幻想形式。這就是為什麼談論童話故事裏的“謊言”是無意義的原因。孩子困惑的靈魂對生與死的秘密、對被困在暗夜下的地牢裏、對從黑暗中複蘇等都有一種直覺的知識。孩子無意識但卻很真實地體驗到自己體內的生命力量在促使生命成長,當意識蘇醒時,孩子會體驗到死亡力量和生命力量在對抗。童話故事把這些終極問題鏈接起來,可以使孩子的精神蘇醒,並使孩子感覺到生活在地球上很自在。童話故事的結構形式與孩子自己的靈魂組織正好相吻合[2]。
成人在如何激發兒童的興趣方麵,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兒童的好奇心非常強,他們會對任何人和事情產生興趣,但其興趣的保存期限也非常短。因此,成人必須善於及時發現兒童的興趣點,順勢加以指導。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係統所形成的學生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如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規則;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3]。最近發展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因為處於某一年齡階段的最近發展區能在一定條件下轉變為下一個階段的現實發展水平,而下一個階段又有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對於成人而言,要清楚地知道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兒童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