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兒童受體的心理效應
1.威信效應
“威信效應”是指傳播主體個人或群體的權威性、可信性對傳播受體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傳播學研究認為,當傳播受體把傳播主體或信息來源確定在高權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時,這種認定就會轉變為對信息內容的相信。
也就是說,在兒童傳播活動中,傳播主體要在傳播受體心裏建立這種威信效應。威信效應的產生,主要取決於父母、教師這樣的傳播主體在兒童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2.自己人效應
“自己人效應”是指傳播受體在信息接受活動中感到傳播主體在許多方麵與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處,並在心理上將其定位為“自己人”,因而提高傳播主體的影響力。
由於傳播受體一般都願意與自己處境相同或相近的人交流,聽取意見。所以傳播主體要能夠讓兒童感覺是自己人,那麼他就比較容易受引導進入傳播狀態。
3.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正麵的、有價值的從眾心理,一般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在兒童傳播中,成人要利用受體的從眾心理,開展廣泛的人際傳播,構建強有力的網絡,讓兒童采取與其他兒童一致的傳播行為。
注釋
[1]王會、武變瑛主編:《解讀少兒生理和心理奧秘》,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頁。
[2](荷)李維胡德:《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薛躍文等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頁。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節 兒童在受傳中的反饋
一、反饋概述
(一)反饋的含義
反饋(feedback)又稱回流、回傳,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維納在其1948年出版的《控製論》一書中提出。反饋的概念本來是電子工程學上的名詞,指的是發送出去的電波或信息的回流。反饋概念被引入傳播學後,指的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發出的信息的一種反應。施拉姆在《傳播概論:傳媒·信息與人》一書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在大眾媒介方麵,我們也有各種形式的反饋從目的地傳回給信源,幫助它調節此後的輸出物(信息)。來自讀者、聽眾的信件、電話是一種反饋;對於廣告的反應、廣播的收視率、報攤零售與訂戶的增減等等也都是反饋。教室裏的反饋也有多種形式,迷惑不解的表情、厭倦的跡象都在告訴講課人:需要講清某個觀點,或者該換個話題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