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兒童傳播受體研究(4)(1 / 3)

一、受眾理論對兒童受傳的啟示與兒童受傳相關的理論主要有4種,簡要介紹如下。

1.心理動力學模式

德福勒發現,受眾對於媒介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在一定情況下,他們對於媒介的信息是有選擇的,要經過一定的心理過程。他提出了心理動力模式,即心理是信息與行為的中介變項(見圖5-2)。

2.霍爾的3種解讀形態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受眾對媒介信息有3種解讀形態:一是同向解讀或“優先式解讀”,即按照媒介賦予的意義來理解信息。二是妥協式解讀,即部分基於媒介提示的意義,部分基於自己的社會背景來理解信息。三是反向解讀或“對抗式解讀”,即對媒介提示的信息意義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由於受眾成員以往的經曆、知識、態度、價值觀等方麵的差異,受眾在解碼時所進行的是一種個人行為,人們對同一傳播內容往往見仁見智,理解、看法不一致。受眾的主動性不僅體現在他們可以自主地選擇所接受的信息與形式、反饋,還體現在他們還可以通過對文本的不同的解碼方式來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3.拉紮斯菲爾德的受眾研究

1940年,拉紮斯菲爾德研究發現,受眾對大眾傳播內容的接受會經過自己認知的過濾,隻接受那些與自己原有信念相符的東西。一般來說,與受眾內外特征較一致的信息,受到曲解的程度較低;反之,則較高。與事實有關的信息被曲解的程度較小,與價值有關的信息被曲解的程度較大。

一般情況下,受眾容易記住那些投合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忘卻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信息,以利於保持心理上的舒適感;容易記住刺激強度大的信息,忽略刺激強度小的信息。不過,過度的刺激和過多的重複也會使傳播變向反麵。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時有一把心理上的尺子,會把那些過度重複的信息拒絕在其接受範圍外,對自己不願接受而媒介硬塞的信息產生厭煩情緒;麵對的信息越多、越複雜,所需要的記憶時間就越長,忘得也越快;信息少而單純,則消化快記得也快。對受眾選擇性記憶的研究結果表明,要想提高受眾的選擇性記憶,大眾傳播的信息必須激發受眾成員的興趣,提高信息對受眾的刺激強度和反複程度。此外,信息的傳播應該適量適度,而不能“狂轟濫炸”。

4.使用與滿足理論

這一理論從受眾角度出發,集中關注個人如何使用大眾傳播媒介、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與他們從中尋求到的滿足之間的關係,考察了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使用與滿足模式斷定受眾成員有著某些需求或欲望,這些需求與欲望通過媒介或非媒介得到滿足,而被媒介滿足的真正需求被稱為媒介滿足。因此,這一理論認為,受眾成員往往接觸、理解並記住那些能滿足自己需要或興趣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與他們原有的觀點相一致,也可能有悖於固有的觀點。

以上幾個理論告訴我們受眾是主動的。但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作為兒童,因為這個個體的特殊性,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程度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的進步,媒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媒介吸引著兒童主動地參與,受眾的本位越來越突顯。另外,對於兒童的研究裏,學齡的兒童已經具備成人的大部分特征,信息加工的能力已經很強。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部分的兒童,他們在很多時候,對於信息並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參與的過程。

二、受眾選擇性心理與兒童傳播

有研究表明,傳播對象在選擇媒介和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度,這就是受眾心理上的自我選擇過程。受眾的心理選擇過程包括3個具體環節: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這3個環節相當於受眾心理的3道防線。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己意便會在最外層被拒絕,得不到注意。如果有些信息無法避開,這時中層防線便可在解釋信息符號時予以有選擇地理解。如果信息突破了這一層,受眾便會在最裏麵的一道防線進行選擇,記住那些符合需要的信息而拋棄無用的信息。可見,受眾的心理選擇過程既有“防衛”又有吸收,而吸收的成分更大一些。

(一)選擇性接觸

英國學者麥奎爾認為受眾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加以解釋。受眾成員的媒介接觸活動是一種滿足個人基本需求的活動。受眾的主觀需求往往引導著受眾選擇性注意的方向。受眾成員之所以注意某些信息,是因為在他所能接觸的範圍內這些信息最能滿足他的功利需要或者精神需要,與他的工作、生活有較密切的關係。所以,兒童在傳播過程中,麵對著眾多的媒介信息內容,一般習慣於接受與自己已有態度和興趣相一致的媒介信息,並且避開那些與自己固有觀念相悖的或自己不感興趣的信息,即可能帶來不協調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