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華傳統文化同當今時代發展相結合,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體現現代性,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使命。體現現代性是任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中必須麵對的問題。如果一種民族文化失去了時代性而落伍,或與時代格格不入,就會受到冷落,久而久之會走向衰落。人類曆史上某些曾燦爛於世的古代文明,之所以由輝煌走向衰落,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推陳出新並與時俱進。中華文化隻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辟出中華文化新的生長點,形成富有時代氣息的中華現代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始終清新怡人、魅力常在。
建設體現時代性的中華文化,必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吸取新鮮養分,不斷豐富自身內涵。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應著力培育平等觀念、主體觀念、民主觀念、自主觀念、法治觀念等順應曆史潮流、反映時代價值的新人文精神;適應和諧社會建設需要,應著力培育中和思維、權衡觀念、包容精神和人本意識;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應著力培育求是精神、革新精神。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需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建設以核心價值體係為內核的無愧於偉大時代的中華文化。
三、強化中華優秀文化本根教育,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持
建設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必須找回中華文化的根。按照中共十七大精神,必須“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以發揮中華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價值,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持。
(一)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於民眾,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青少年和廣大民眾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所理解和把握。要麵向大眾,包括青少年,通過各種形式廣泛開展中華民族文化宣傳普及教育,將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梳理、挖掘和提煉,闡釋民族文化精神,使其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把民族文化教育滲透到群眾性文化活動中,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傳統文化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者和受益者。
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努力發揮現代數字、網絡技術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數字遠程教育、數字娛樂產品、移動文化信息服務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內容,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有效保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價值,發揮其育人功能,努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利用孔子學院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建設中華民族精共有神家園,應從過好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作起,發揮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近幾年來,國家重視構建節日文化體係,繼續完善中華民族始祖的祭奠活動,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受到了普遍歡迎。隨著國家節日體係的完善,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將日益彰顯。
(二)養成健康的民族心態,於包容多樣中增進認同
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塑造健康的民族心態,健康的心態情感和高度的民族自覺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要素。塑造健康民族心態,要避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兩種偏差。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集中體現為對本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失望,對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力和自豪感。要大力開展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教育,通過學習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曆史和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利用傳統文化進行人格教育、國格教育和國恥教育,使人們自覺維護個人尊嚴和國家尊嚴。要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注重引導人們保持謙遜理性的民族心態,以自信的姿態和包容的胸懷對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在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中,綜合各方之所長,不斷豐富和創新中華文化。
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離不開每個成員的認同,需要在尊重差異中擴大共識,於包容多樣中增進認同。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唱響中華文化主旋律,廣泛吸引、動員群眾參與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在參與建設中擴大價值認同,在認同中形成共同的歸屬感,使全體人民的精神得以凝聚,達成共同願景。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作為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內涵,樹立和強化差異互補、多樣共生的意識,尊重個人的創造精神,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園”氛圍。
(三)用豐厚的曆史資源育人,豐富國民的民族文化素養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滅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龔自珍所言很有道理。一個民族的文化創新如果建立在割斷血脈背叛曆史的基礎上,必將導致整個民族的“集體失憶”,從而也丟棄了他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而精神家園一旦失去便很難找回。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提出“不應當割斷曆史”的同時,明確提出“學習我們的曆史遺產”的任務。鄧小平在《振興中華民族》一文中主張:“要懂得中國曆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江澤民強調曆史文化教育,認為“廣泛開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教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要使我們的青年了解祖國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了解我們黨和人民的光輝業績和優良傳統”。江澤民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讀本〉序言》中指出:“我們有五千年文明史,要讓人民群眾了解我們國家過去的曆史,包括受外國侵略者欺淩的屈辱曆史,讓大家不要忘記國恥,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位文化教育工作者,都應以高度的責任感重視和加強對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曆史文化教育。
幾千年來,中華各族兒女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曆史遺產和燦爛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子孫的驕傲,是育人的寶貴曆史資源。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不難看出,我們的曆史遺產和燦爛文化是維係中華民族大家園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們要從容應對各種挑戰,不斷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繼續大力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要讓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和各級領導幹部都了解中國曆史,了解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珍惜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用豐厚的曆史資源教育國民,尤其是幹部和青少年,培養國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四)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滋養性情與美德,增強文化認同感
守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必須保持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滋養性情與美德、養成健全人格的同時,有益於增強文化認同感。
遠在公元前兩千多年,中國先哲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思考人文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麵和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的學說,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古人留下來的文化經典浩如煙海。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的載體,沒有經典的民族往往是沒有精神價值支撐和文化身份的民族;經典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之所,經典被焚毀、否定或忘卻了,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價值就沒有了基礎,也就難有文化認同,這樣的民族就成了一個靈魂漂泊、精神恍惚的民族,一個既不能回答“我們從哪裏來”也不能回答“我們到哪裏去”的民族。
中華文化經典就是中華文化精神價值的載體,是重新確立中國人文化認同之根,培養中國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之本。要重新尋回中國的文化自我,重新確立中國的文化認同,就必須從誦讀經典做起,適當確立經典的教育地位。誦讀經典需從兒童抓起。牟宗三認為: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中華文化最好的貨幣就是經典,在年幼時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知道怎麼用。不難設想,近幾年開始誦經的孩子,20年後或許都會成為有中華文化素養的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熟知和領悟中華數千年來供奉的文化經典,容易認同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共守的基本道德價值,容易踐行源於人類心靈的常道、常理,會以更高的文化自覺完成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麵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推動相關學科發展。在社會教育中,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如何將中華文化經典有效滲透於學科課程,引發了諸多學者的探究。近年來,有關方麵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及各類誦讀經典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五)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是新形勢下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而提出的明確要求。
當今世界,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衝突,在深層次上無不與一個民族的或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當今世界國民教育有兩大維度: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強化全球意識;二是“本土化”背景下強化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以灌輸本民族的理念和本國家的理念。包括法、德、美、日、韓和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行民族精神或國家意識的國民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以強化中華民族精神之教育價值,恰恰意味著我們對民族自身生存與定位的一種深刻反思和覺醒,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必須引起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足夠重視。弘揚民族精神,就是要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精神發揚光大。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用已有的民族精神來教育、熏染、浸潤青少年以及全體國民,又要孕育、培養、培植現所未有但又是現在或未來所需的新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精神在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態勢中豐富和發展。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旨在“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並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從事中華民族複興的偉業。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必經之路。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複興的步伐就會加快;若民族精神萎靡不振,民族複興的步伐就會緩慢,或停滯不前。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伴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20世紀之初,魯迅嚐言:“此所為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複古,別立新宗。”如今,“別立新宗”之重任,曆史地落到了當代中華兒女的肩上。作為中華文明的傳人,作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傳承者,有責任使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以自豪的情懷善待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以科學理性的精神研究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汲取其合理思想內核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吸取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精神;在繼承借鑒基礎上綜合創新,將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讓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繁花似錦,清香怡人,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