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自覺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2 / 3)

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心,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意誌力、協同力和凝聚力,可以激發中華民族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既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推進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向世界展示中華古老文明新魅力的重要舉措。

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貴在文化自覺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形成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文化自覺,按黨的十七大精神,“要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應避免全盤肯定或簡單否定傳統文化的極端態度,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在繼承借鑒基礎上進行綜合創新。

(一)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體現了執政黨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有著特定的內涵。費孝通一生關注社會文化變遷,積數十年深思熟慮與文化感悟,在1997年1月就明確提出了“文化自覺”這個概念。在他看來: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他曾用十六個字就“文化自覺”曆程作了精辟概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內涵很豐富,而且層層遞進。在今天看來:“各美其美”是指對待自己的文化首先要充分認識和認同,要知所取舍,自覺承揚本民族文化之美,並與時俱進;“美人之美”是指理解所接觸的文化,以開放和包容的精神理性地吸納、借鑒他民族文化之美,並為我所用;“美美與共”指自覺將“己美”與“他美”交融整合,能兼容與創新;“天下大同”指文化多元的世界在相互影響中出現具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形成一套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同守則,自覺服務於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建設。1997年,費孝通預言:“19世紀在西方出現了文藝複興’人的自覺‘,看來21世紀將開始出現’人類文化的自覺‘了,人類開始要求認識自己的文化了。”中共十七大報告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體現出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強烈的文化自信和積極主動的文化自新,必將開啟文化建設的新時代。報告首先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興國族者必興其文化。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必須靠中華文化的支撐。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文化在繼續發揮道德教化、精神激勵、價值整合功能的同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大幅提升,甚至成為最終的決定性力量。我們黨正是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高度和世界文化發展的時代前沿,審時度勢,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報告著力強調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新要求,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角度來規定弘揚中華文化的目標指向,充分顯示了一個背負著五千年文明曆史的執政黨強烈的文化自信和自覺。這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必將喚起和重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化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文化的弘揚者、創新者,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維護者、建設者。毛澤東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少年來我們一直信奉和倡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本身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文化相結合,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裏,不能遊離於中華文化之外。實踐證明,我們中華民族的這片土壤是適合馬克思主義生存的。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無論是“矛盾論”或是“實踐論”,無論是“實事求是”還是“與時俱進”,無論是“以德治國”或是“八榮八恥”,無論是“公平正義”或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論是“全麵小康”還是“和諧社會”,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都體現出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價值理念,都是從中國古老文化中挖掘出來的智慧而古為今用。

(二)各美其美--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堅實根基始終保持民族性

弘揚中華文化,使之豐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底蘊,就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要求,以科學的態度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這就意味著我們對祖國文化的認識必須是全麵的,而不是片麵的或局部的。就總體而言,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中華民族創造了飽蘊中華民族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麵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複雜環境屹立不倒、曆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傳統文化蘊涵著的很多深刻的哲理,與現代文明有很多相通之處。中華傳統文化盡管有些成分帶有曆史局限性,但其精華之處,如強調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尚中貴和、和而不同,厚德載物、虛懷若穀,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崇真務實、實事求是,崇德重義、親仁善鄰,尊老愛幼、敬業樂群,尊師重教、好學修身,忠厚勤勉、樸素節儉等,都值得汲取和弘揚。

自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西方文化作為一種外來的異質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曠日持久的中西文化論爭中,出現了以旨在保全傳統文化的國粹主義和以全盤西化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兩種文化偏向。從小熟讀經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熏陶的毛澤東,就親身經曆著這種文化衝突。他在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而自豪的同時,深切地感到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挑戰下所麵臨的危機和利弊得失。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1938年10月,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文化的發展具有曆史的繼承性。任何一種新文化都不是空中樓閣,它必然建立在對舊文化繼承改造的基礎之上。中國新文化建設也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改造、重整以及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十分強調“不能割斷曆史”。毛澤東於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進一步提出:“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華和糟粕。毛澤東認為,即使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也有其兩麵性,認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可見,繼承民族文化的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對提高民族自信心至關重要。一個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國家,就談不上繁榮富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麵對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的新形勢,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日益重視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黨的十五大首次把“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曆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來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綱領中確立下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1994年12月27日,江澤民在紀念梅蘭芳誕生10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燦爛曆史文化傳統和巨大生命力、創造力的偉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根植於自己的土地,從自己人民需要出發,堅持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民族藝術,在文化藝術領域喪失獨立性,最終就會成為外國特別是西方文化的附庸,這是非常危險的。”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始終保持民族性。“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任何一種文化首先是一種民族文化,深深打上民族的烙印,都凝聚著民族對世界的認知和感受,反映民族的氣質,呈現民族的特點,體現民族的精神。任何文化離開了它的民族性,就會失去生存的根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沒有文化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便無從談起。民族文化都是在既有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延續發展的,否定傳統,割斷曆史,民族就會成為無根的浮萍,民族的精神家園也無從安置。中華民族五千年形成的優良的文化傳統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已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記憶,無疑也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飽嚐艱辛、曆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其生存之根、力量之源就是那不朽的民族文化精神。保持民族性是維係民族認同感和歸宿感、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保障。在世界文化交流愈來愈頻繁、西方文化處於強勢的情況下,我們應接受某些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喪失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而成為某些西方大國的“文化殖民地”的教訓,重視弘揚中華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加強民族文化的認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中國文化要想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要突顯中華民族的特點,中國文化要想顯示自己的生命力,就要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必須充分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從而返本開新,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薪火相傳,成為凝聚人心、共謀發展的精神力量。

(三)美人之美--以吸收借鑒外來健康文化為有益補充不斷增強兼容性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對外來有益因素的不斷吸收和融合。中華文化曆來是博采眾長、兼收並蓄的文化。中華文化要發揚光大,並富有國際影響力,就必須兼容並包,“美人之美”,汲取世界各國有益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用世界文化的精華來豐富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強調弘揚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在文化建設上閉關自守,或盲目排斥外來文化,而是應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因素,促進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和完善,使民族精神家園得到更好守護。

毛澤東在主張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認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應當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而“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1956年8月,毛澤東在與音樂工作者談話時主張:“我們要熟悉外國的東西,讀外國的書”;“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盤吸收,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在中國自己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善於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結合時代特征賦予新的內涵。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繼續堅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鄧小平認為,應站在中國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的立場,去吸取有利於中國現代化的外國先進經驗和技術,必須打開封閉、保守、僵化的思想桎梏。1997年11月,江澤民在哈佛大學演講中指出:中國的曆史文化“是通過各種學科、各種學派的相互砥礪、相互滲透而發展的,也是通過世界各國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而進步的。中國人早就懂得兼取眾長、以為己善的道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曆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每個民族的文化要存在和發展,必須學會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必須以承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全球化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為世界各種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中華文化應抓住這個機遇,建立具有民族性和開放兼容的文化機製,積極學習借鑒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兼取眾長,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增添更多亮麗的風景線。當然,學習借鑒外來文化,必須以我們的民族文化為接受主體,以民族文化能否認同為前提,不能因借鑒外來文化而喪失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

(四)美美與共--在繼承借鑒基礎上綜合創新充分體現時代性

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國外文明成果的借鑒,代替不了創新。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江澤民於2001年12月在中國文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時說:“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係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胡錦濤強調指出:“我們要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曆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胡錦濤還曾就繼承和創新的關係作過經典性表述:“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不善於繼承,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於創新,缺乏繼承的活力。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往往是最好的繼承。”這種創新並不是要割斷民族傳統另起爐灶,而是要與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合銜接,使其深深植根於人們普遍認同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堅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科技融合發展,大力提高我國文化自主創新能力。”